第A1版:要闻

发展粮食生产需要更多好模式

  □周祥胜
  三门创新应用“双轮模式”,大幅度提高早稻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好模式。
  这一模式之所以得到农民认可,成为稳粮扩面的“法宝”,主要因为它兼具多项优点:一是充分利用光温、耕地资源,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通过水旱轮作,减轻病虫害,显著减少农药用量;三是秸秆、茎叶还田后,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是粮农、菜农轮换,能够更好地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五是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种植效益。
  效益是引导产业发展的最好指挥棒。种粮有效益,农民就能多种粮、种好粮。多年来,我省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创新发展了许许多多高效生态模式,菌-稻、菜-稻、药-稻、肥-稻以及稻鱼共生等与粮食生产有关的模式,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粮食生产,既要有稳定高产的功能区,向规模要效益;也需要经济高效的好模式,依靠“组合”增效益。
  实现全年1950万亩、比去年新增70万亩的粮食生产目标,抓好早稻、旱粮是潜力所在,也是关键所在。而探索、总结、推广更多类似三门的“双轮模式”,应是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等措施,大力推广各类粮经套种、轮作好模式,把更多的季节性“空闲田”用起来,把更多的低丘缓坡和果园中的“空闲地”用起来,改粮经争地为粮经互促共生,既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又能增加农民的经营收入。
  破解“要粮”和“要钱”的矛盾,需要更多的好模式。对各地涌现的各种好模式,加以总结推广,让好模式在浙江田野呈燎原之势,粮食安全就会更好地得到保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