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村村位于松阳县东部,这里是客家阙氏一族在松阳的发源地,村里90%以上的居民都为阙姓。六村村作为石仓片区的核心,近年来收获了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丽水市文化名村等称号,宛如一幅尽善尽美的水墨画,镶嵌在松古平原上。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苦于“海禁”,福建阙姓一支从当地迁移到了松阳石仓片区,最早到的地方即是大东坝六村村。
据介绍,迁过来的阙氏,还把烧制白炭的技术带到了石仓。阙氏先人中,尤以其兴公一支最为兴盛,家族的白炭生意做到温州、上海等地,清末还一度出口至日本。村里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民居,就是其兴公和四个儿子合建的,取名余庆堂,其单幢面积达到3200多平方米。
随着人口的繁衍,其兴公的儿子、孙子又不断地开拓着领地,六村村及周边地区不少古民居都是他们留下来的。
关于石仓名称的来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六村村后山上有座庙,庙后有个山洞,山洞会按香客的人数定量提供米粒。一天,庙里的小和尚趁师傅外出,试图将洞口凿大一些,以获取更多的米粒,却不料这一凿之后,洞里流出的不再是米粒,而是石头,因此得名“石仓”。
绕过村里的大礼堂,白墙掩映下的余庆堂出现在眼前,来人无不感叹于它的壮观。这座三进的大宅子,经历史的洗涤,像一个慈祥的老者,缓缓地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作为阙氏在石仓的第一间大宅,这里的120多间厢房,一度住过300多人。往里走,你就能看到雕刻极其精美的牛腿,象征长寿的鹿,象征威严的狮子,还有象征吉祥的龙……
除了宏伟的规模,先人们的智慧还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宅子的功能布局上。余庆堂里共有18个天井,均匀地排布在宅子里,给各个厢房带来充足光照的同时,每个天井都有石台,用于种花种草,使得这里四季芳香不断。此外,每个天井又是一个天然的排水系统,涵沟埋于地底,积水可以很快流到宅子之外。
研究石仓文化的阙龙兴老师,家里收藏着一大叠石仓本土的契约、账本,以及村里流传的以炭兴家的记录,在石仓营造了一种浓厚的传统商业气息,但细心人同样可以品出这里浓浓的“诗书传家”的味道。
阙龙兴考证相关史料得知,清朝年间,“买官”曾一度在石仓风行。他说,尽管那时候村里人生活相对富庶,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村里人上私塾很是盛行,家家户户都会把小孩送过去,有条件的人家还会把孩子送到县城就学。不少人不安于“口袋富、脑袋穷”的境况,还会出钱买国子监监生等文凭。
不仅如此,对知识的渴望同样体现在大宅里的牌匾上,这其中,最被村民珍视的是一块书写着“含经味道”的牌匾,书法风格俊雅,豪放挺秀。相传,这块牌匾是阙氏先人阙东山向时任上海知县的国子监同学求来的。现在牌匾就挂在善继堂里,内堂上还留着“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的对联。
如果有时间去细细读、悠悠看、慢慢品,石仓会不断地呈现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