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租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谁知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
中国商人主动巴结,英领事挤进上海城
鸦片战争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的英国人将大幅增加。
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1843年11月8日晚,巴富尔带着六名助手来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道台衙门,拜会上海的地方官——道台宫慕久,开门见山地说:“道台大人,根据贵我两国签署的条约,上海已被辟为通商口岸。我此次登门就是要和道台大人商讨具体开埠时间的。”
作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宫慕久当然不敢对朝廷签署的条约存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看到宫慕久这么爽快就敲定了开埠日期,巴富尔不露声色地说:“我初来贵地,今后与大人会常来常往。如果不嫌麻烦的话,能否请大人帮忙在城内物色一块地供建领事馆之用?”
宫慕久想想今后如果华洋杂居,难免会闹点乱子出来,到时朝廷怪罪下来,自己可担待不起。他强压心中的不悦,定了定神说:“领事先生,上海县城素有‘小苏州’之称,人口众多,城内已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供建馆。如果领事不嫌,我倒愿意代劳在城外替领事寻觅。”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懊恼,但他哪肯罢休。他一边派人在城内四处寻找出租房,一边对宫慕久施压。正当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时,一名中国商人主动找到巴富尔,愿意出租其房屋给巴富尔作领事馆用。巴富尔马上就租下了这座有52间房的老宅。
事已至此,宫慕久也只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奏报朝廷,朝廷予以默认。
谈判持续两年,每亩租金仅1500文
巴富尔在上海安身后不久,就发布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不久,11家洋行拥入上海滩。英国传教士、医生、领事馆人员等也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从国内各地赶来的冒险家、暴发户、买办、金融家、商人甚至帮会流氓等各色人等也汇集于此。
由于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过洋人,每当看到洋人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时,百姓们都不免好奇。洋人们吃饭、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举一动都有路人围观。同时,一些洋人仗着清廷软弱,到处滋事,因此华洋之间纠纷和摩擦不断。一次,一位基督教徒因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尔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胁出动军舰,事情最后以宫慕久放人并道歉收场。
事后,巴富尔又不失时机地来拜会宫慕久:“道台大人,我们之间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块自己的居住地。我看中了县城外黄浦江边的那块荒滩,不知大人能不能卖给我们作居住用。”巴富尔想买下整片土地,然后再分租转让给侨民。
听罢巴富尔的建议,宫慕久摆了摆手:“按照大清律例,土地是不能卖给你们的。但是租给你们是可以的。”
其实,宫慕久也有这样的想法。为避免纠纷,他几天前曾向两江总督璧昌和江苏巡抚孙善宝建议:给洋人一块地,实行华洋分居。但是两人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而是把上海地方对外交涉全权交给宫慕久一个人办理,让他自己定夺。明知是上司有意推脱责任,宫慕久也不得不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在其后的两年间,巴富尔与宫慕久为租地进行了时断时续的谈判,最后双方就租地范围、租地手续、外侨应遵守事项等达成谅解。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这个被视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确定),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1500文。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出现。
租界建在“棚户区”,最初由清政府管理
在早期英租界,领土主权、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还归清政府掌管。
不久,住在上海城内的外国侨民陆续迁入租界。为防止华洋纠纷,巴富尔与宫慕久协商后还规定,租界内不准中国居民居住。到了后来,规定更加苛刻,华人只被允许白天进入租界做买卖,晚上必须回城,就连洋人雇的华人佣人也不得与主人同住。那时租界里的人口也很少,据记载,在租界出现两年后,外侨人数也仅有134人。租界里的生活设施也不健全,建筑基本上是一片“棚户区”。
英租界当局乘局势动荡之际,逐渐夺取了对租界内华人的司法管辖权,独揽了租界内一切诉讼案件。此后,英租界当局多次单方面修改《上海土地章程》,权力不断扩大。租界逐渐发展成为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警务权、军事权于一体,中国政府无权制约的“国中之国”。在租界内,华人备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娼妓、赌博,贩卖毒品和人口等成了受租界当局保护的公开行当,租界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
继英租界后,法国、美国等国也争先恐后地在中国设立租界。到1902年奥匈帝国在天津开辟租界为止,列强已先后在中国建立了27个租界,仅天津一地就有八处之多。直到1943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才通过谈判收回了租界,结束了这段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摘自《时代邮刊》 追忆/文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