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3月27日,记者走进浦江心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只见一段段菌棒整齐划一地竖立在木架上,菌棒上长满了一朵朵黑木耳,田间的喷滴管在给黑木耳洒水喷雾,十几位农民正忙着采收鲜木耳。公司负责人张仲义告诉记者:“这片基地采用‘黑木耳-稻鱼共生’轮作模式,效益还真不错。”
心康公司的基地位于浦江县杭坪镇大楼村,面积216亩。老张原本是办厂的,2011年,经浦江县农业局牵线搭桥,他转行搞起了农业,包下了山坳中的这片农田。在选择项目时,夫妻俩商量了好久。他妻子是龙泉人,家乡有不少人栽培黑木耳,效益不错。于是,他们选择了栽培黑木耳。张仲义从龙泉市引进了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并开始尝试“黑木耳-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
每年9月下旬,当单季晚稻收获后,稻田里就开始摆放黑木耳菌棒,一个多月后,黑木耳开始采摘上市,一直可延续采收到翌年5月底;6月初,将废菌棒作有机肥还田后,种植杂交稻,稻田里再放养鲫鱼;到9月下旬,晚稻成熟时,鲫鱼也捕获上市了。
本来只想试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给了张仲义坚定的信心。站在田头,张仲义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晚稻亩产650公斤,亩产值1950元;收割后的稻田平均每亩可摆放8000支左右的黑木耳菌棒,亩产干耳800公斤,按每公斤60元售价计算,亩均产值4.8万元;稻田养的鱼,还能卖上四五百元。三者相加,亩收入有5万多元。“如果单种水稻,一亩田最多也就1000多元的收益。这种模式确实好!”说到这儿,张仲义开心地笑了。(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浦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陈美霞介绍,“黑木耳-稻鱼共生”轮作模式将在浦江大面积推广,已经有不少农民、合作社看上了这个轮作模式,都跃跃欲试。这一模式两季茬口接得牢,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况且,效益可观,可以说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经典之作。
物尽其用是这一种养模式的一大亮点。“浦江是葡萄和桃形李的种植大县,每年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很多。过去,这些枝条当作柴禾烧饭,农家用上煤气灶后,却成了令人头痛的废弃物。如今,栽培袋料黑木耳,枝条又被派上大用场。”与记者一同前往基地的陈美霞如是说。原来,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近几年通过试验摸索,将这些枝条粉碎后,以一定的比例添加在木屑中,制成菌棒后,再接种黑木耳菌种。这样栽培出来的黑木耳不但品质好,而且菌棒受细菌感染的几率也降低了。不仅如此,菌棒还能再次利用,将废菇料作为单季稻的有机肥翻耕在田里,还能减少稻田的化肥用量,增加了水稻产量。由于水旱轮作,大大减轻了晚稻病害的发生,再加上放养田鱼后,田鱼吃虫,因此,在稻鱼混养阶段,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张仲义生产的稻米和有机鱼自然放心又安全,而山坳里的清新空气和干净水质,又保证了黑木耳的品质,身价高企,产品俏销。
这种轮作模式的另一大亮点是效益比较稳定。“黑木耳既可以鲜销,也可以晒成干耳销售,销售期相对较长,市场半径也比较大,对农民来说,市场风险相对较低。”县农业局蔬菜办主任高安忠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