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水稻草莓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文/摄
  清明假期,在建德市航头镇的草莓园内,各地游客蜂拥而至,走进大棚采摘草莓。这里的草莓之所以被游客挂念,得益于其品质。由于应用了“大棚草莓-水稻”轮作模式,草莓生产达到无公害标准,“这里产的草莓让游客放心,让农民增收。”航头镇农办主任林黎明说。
  在航头镇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童新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该镇航景村的精品草莓园。“我们采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由土蜂授粉,平时施用的是农家有机肥或菜籽饼,出产的草莓口感特别好,摘下来吹吹就可以吃了。”童新民一脸骄傲。除了上述栽培技术,“吹吹就能吃”的草莓还有一个先天优势:从2011年开始,该合作社就推广了“大棚草莓-水稻”轮作模式,不仅使病虫害大大减少,还使草莓的大果增加30%以上,成了杭州市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采访当天,童新民已接待了5批共160多名前来采摘的客人,卖掉草莓三四百公斤,销售额1万多元。“通过水旱轮作,克服了连作障碍。”林黎明说,大棚草莓和水稻轮作,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改善土壤的微环境。再加上设施大棚本身就可以防虫,大棚内高温缺氧的环境,还可以杀死土壤内一些好氧的病菌和害虫,对农作物重茬引起的各类病虫害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草莓田施用大量有机肥,使得土质松软,土壤肥沃,为下一茌的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据童新民介绍,300亩水旱轮作的水稻全部采用绿色栽培方式,从翻土灌水到育苗插秧,不打一滴农药。“建德市80%的大棚草莓都轮作水稻,面积达万亩。”建德市农业局局长唐晓良颇为自豪。据介绍,如童新民等大户,采用“大棚草莓-水稻”轮作模式,草莓亩产量达1900公斤,亩产值2.8万多元;水稻亩产520公斤,产值1660多元;水旱轮作还节约了土壤消毒成本,按土壤消毒亩成本700元计算,该模式比传统大棚草莓种植可亩均节本增效2360多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