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高温热浪60年来最强、强台风“菲特”带来的强降水百年一遇、雾霾历史罕见……去年我省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还记忆犹新。2013年,我省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干旱和台风灾害最为严重。据统计,全年累计受灾1638.5万人 (次),农作物受灾面积1336.5千公顷,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2.5亿元。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近日,省气象部门分析预测了今年的气象灾害趋势情况,并发布了今年汛期5-9月的中长期天气趋势。据省气象台预测,2014年我省极端天气仍然比较频繁,全省气象灾害属中等偏重年景,特别是台风灾害比常年偏重,高温干旱较常年中等偏重。今年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仍然艰巨。
6月中旬入梅,梅雨量较去年大
省气候中心说,预计2014年梅汛期暴雨灾害程度中等,较2013年重(去年梅雨感觉不明显)。梅汛期间(5-7月)降水集中期较明显,其中,浙西南地区可能出现洪涝或内涝。预计 5-7月浙西南地区总降水量600-900毫米,局部 900-120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其他地区400-600毫米,局部700-900毫米,比常年略偏少或偏少。
预计浙北地区和浙中西部地区6月中旬入梅,比常年略偏迟(1981—2010年平均为6月10日);出梅在7月上旬,接近常年略偏早(1981-2010年平均为7月10日)。总体来说,今年的梅雨感觉会比去年明显。
而梅季不明显的浙中东部、浙南地区,从5月中旬后期到下旬开始进入雨季,接近常年略偏早,6月底至7月初结束,雨量会比浙北地区明显,而且大到暴雨会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
高温天少于去年,台风灾害偏重
去年,我省出现过去60余年中最严重的高温热浪天气,全省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气温均破195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那种炙热烧烤的感觉,让人记忆犹新。
不过,省气候中心发布的预测说,虽然2014年夏季我省气温仍以偏高为主,高温热浪程度中等偏重,但预计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会比去年明显减少(全省平均为43天),比常年则略偏多(1981-2010年全省平均为22天);其中金华、衢州、丽水北部、绍兴等地高温天会在40-55天,沿海及岛屿10天以下,其他地区20-40天。
梅汛期结束后,我省将有阶段性高温少雨天气,浙江中部和浙东北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干旱,部分地区将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
7-9月是台风集中影响我省的时期。预计2014年,台风灾害强度偏强,影响我省的台风有3-5个,接近常年(1981-2010年平均3.3个)。其中,1-2个台风会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1981-2010年平均登陆1.3个)。
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失防万一
我省已于4月15日进入防汛期。入汛后,我省总体呈现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等特点,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分析了今年汛期总体形势,已部署全省的防汛防台抗旱工作。
今年我省汛期天气气候较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空分布不均。预测显示,今年梅汛期我省有明显的强降水集中期,洪涝台灾害可能偏重。受此影响,杭嘉湖区、苕溪和钱塘江中上游衢江、金华江、兰江、浦阳江等流域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局部可能出现接近保证水位的洪水;曹娥江和灵江流域可能发生接近或略超警戒水位的洪水。
为此,省防指要求各地突出重点,提高预警水平,加强备战能力建设,要规范救济应急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充分整合资源,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要听百姓哭声”。要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确保大中型水库、主要河流重点河段、重点海塘、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防洪(潮)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台旱灾害损失。
而农村,历来是气象灾害防御薄弱环节。对此,省气象部门要求各地把农村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对易洪易涝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农家乐等重点薄弱环节,要加强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要及时督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