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2013年,我省就遭遇了60年来最强的高温干旱、百年一遇的强降水侵袭。而回顾近年来的气象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各类极端天气:如2008年,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出现“3·20”罕见沙尘天气;2012年,灰霾日持续高发、多发……
  气象专家分析,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形成强降水,从而引发洪涝灾害。专家预计,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可能增加,未来大多数陆地区域会更多地处在“水深火热”中,也更容易暴发洪水。
  在我国,气象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7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每年GDP的3%-6%,GDP增加值的10%-20%。
  我省是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台风、暴雨、雷电、高温、干旱、大雾、冷害等各类灾害均有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等衍生、次生灾害也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据统计,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7个超强台风中有4个在浙江登陆。最近5年来,每年登陆或影响我省台风4.4个,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增加了37.5%,并呈现强度大、影响广、灾害重等特点。夏季高温干旱、雷电等灾害天气也有增多趋势,近5年高温天数比常年增加20%,大雾、灰霾天数增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将越来越大。如果考虑气象灾害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衍生灾害,则损失更为严重。
  尽管我省一直十分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气象灾害的防御,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及应急预案。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的气象灾害防御还存在许多薄环节。专家指出,面对自然灾害,要科学防御,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要主动避灾;同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从制度层面积极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未雨绸缪,制订详尽应急预案。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要制订应急预案,形成有序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局面。应急预案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悉掌握预案,很好地落实应急预案。
  多部门协作,建立应急联运机制。防灾减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各部门积极有效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要加强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交通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以人为本,分类应对。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台风可能影响地区的居民;对雪灾,重点是防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对暴雨洪涝灾害,要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御自然灾害能力,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进一步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使广大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