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言论
城镇化发展要给后人留下回归路
  近两年,各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热情极大。不过,有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各地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是否为后人留下了“回家的路”?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城镇化初期,贫穷落后以及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向城镇集中。政府也乐于推动这一进程。不过,当城镇化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与城镇的差距更加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城市的紧张局促将会成为人们逃离钢筋水泥城市围墙的动因,使回归乡村成为新的追求、新的时尚。
  照此趋势判断,后城镇化时代的到来尽管时间不可预测,但其趋势不可避免。现在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为后城镇化时代的“逆城镇化”留下空间,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回家的路”。
  事实上,城镇化正在全国不少地方加速推进,形成新的热潮。尽管去年召开了首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要求各地坚持以人为本,使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应该说,这为遏制一些地方城镇化片面发展、畸形发展踩了刹车,并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但是,如何才算“新型城镇化”,各地难免有不同理解。而且从思想认识的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是着眼于当今的城镇化时代提出来的,至于后城镇化时代的需要,仍显得关注不够。
  将来,人们所要求的“回家的路”,或许会因人而异,现在仍无法完备地描绘。但至少,乡村要有让人可以回归的条件。这条件不仅包含可以回归的空间,以及供人们在乡村生存的资源,而且要有允许人们回归的合适的制度安排。制度当然可以届时再说,但空间、资源却不能到时再来谋划。不要让这些年来我们所痛失的东西,在将来变得更加稀缺,使得人们盼望回归时却无路可退。
  城镇化时期必须为后城镇化时期的发展预留空间。说起乡村,不少人记忆中都有环抱房屋的翠柳青竹,抬眼可望的绿水青山。如今,一些地方披着新型城镇化的外衣,造城运动仍在轰轰烈烈,削平了青山,填没了小溪,蚕食了乡村。祈愿城镇化发展不要对乡村竭泽而渔,而要有限度开发、适度开发,让乡村可以永续利用。不仅要让当下的人们记得住乡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可以回归的路。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俞夫/文 2014年5月2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