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供销

安全科学用药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近日,全国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仪式在陕西礼泉举行。在仪式上,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处长邵振润说:“农药在防控重大病虫,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效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药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造成农残超标、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切实抓好安全科学用药培训,在农民使用农药这一关键环节上筑牢‘舌尖上的安全’最重要一道屏障。”
当前农民施药存在的问题
  一位植保行业专家总结了当前农民使用农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用药不科学,安全隐患大。由于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农药使用人员大多为农村老弱人员和妇女,所购农药多数来自小商贩,配药凭感觉,喷药用具落后,喷药只讲效果,不考虑农药的毒性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剩余农药存放混乱,导致错用农药事件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误将瓶装农药当口服液,造成人员伤亡。二是施药次数多、剂量大。多数农民重治轻防,不见虫子、不见杂草不打药,往往延误了喷药最佳时机。看见病虫草大量发生时再打药,一般要加大剂量,增加次数,且收效甚微。三是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民对新农药、新技术接受能力弱,加之生物农药价格比较高,所以农民往往喜欢使用价格低、毒性高、药效较长的农药。四是违规大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是生产瓜果蔬菜的农户,喜欢使用调节剂,如膨大剂、催熟剂、防止花脱落剂等,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曾对15个省37个县的1632个农户开展过农药使用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较差,65%的农民在配药、喷药时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52%的农民用药后随意扔掉空药瓶,34%的农民在床下、屋内随便摆放农药。
国外安全用药经验值得借鉴
  作为我国农药使用技术推广部门的植保专家,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邵振润、梁帝允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考察学习。他们对安全用药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抓好安全用药培训与用药指导。安全用药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项目与经费支持,建议国家列出专项经费,抓好安全用药培训,全面提升安全用药水平。
  二是抓好新型植保机械的开发与推广。目前国内植保机械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这也是搞好安全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瓶颈。应该下大力气抓好新型喷杆喷雾机等大型药械的研发与推广,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要求、新期待。
  三是抓好农药管理及法规建设。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植物保护法》及《农药管理法》等法规,农药使用管理有法可依。我们要争取尽快出台《农药管理法》,同时,着眼未来,认真思考并研究制定《植物保护法》,做到病虫防治、安全用药有法可依,适应农业大国、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的需要。
  邵振润说:“发达国家的农药使用要求十分严格,喷洒已进入‘机械化+电子化’时代,而我国农药使用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比较落后。所以,根据中央领导提出的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的指示,以及农业部领导提出的要抓好‘安全用药’的要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更加重视农药的安全科学使用问题,重视农药使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切实提高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水平,提高农药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刘昊
相关链接
五个安全用药“黄金守则”
  一是时刻小心谨慎。在农药购买、运输、储存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杜绝儿童和无关人员接触农药;取用操作农药过程中严禁进食,正确处理废弃农药;不要在中午等天气炎热的时间来施药,喷药时要戴遮阳帽,备足饮用水,并做好标记;农户购买农药后,应单独储存并上锁;不要更换原包装,严禁用饮料瓶盛装农药。
  二是阅读并正确理解农药标签。农药标签上包含有关该农药的特征特性以及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等重要内容;标签上同时还标明了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发生突发事故时正确的应对办法。使用前要理解标签上的象形图并按照要求去做。
  三是注意个人卫生。药液滴、溅到皮肤上或眼中时,马上用清水冲洗;施药后要彻底清洗全身和施药时穿的防护服及工作服;注意防护服和工作服要与普通衣物分开洗。
  四是及时维护施药器械。正确校准施药器械以保证施药剂量;施药后及时清洗药械;一旦发现药械有滴漏现象,一定要及时维修;注意药械的维护保养,备足配件;不要在大风天喷药;施药时的风力要刚好能让药液散开同时又不能使药液飘移,造成污染;施药时注意药液的飘移不要对周围的田块和人员带来污染。
  五是施药人员应加强防护。施药人员要穿防护长袖衣裤和防雨鞋。夏季施药时一定要戴上遮阳帽;混配药液时千万注意要戴上防护面罩和手套;按照农药标签上的要求,在一些情况下要戴帽子、防护眼罩和防水围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