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金茹
本报讯 乱扔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坏习惯能不能改掉?瑞安市农业局党委委员杨秀萍告诉记者,答案是肯定的。自去年9月该市在当地马屿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陶山荣祥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至今,两地的村民已开始自觉自愿地把农药包装废弃物送到指定回收点。据瑞安市农业局统计,截至4月30日,两地共回收农药包装瓶(袋)20余万个,全都在远离住宅和水源的垃圾处理场进行了深埋处理。
马屿镇梅屿片共有蔬菜基地1万余亩,农民每年要种两季作物,每亩农田1年下来,农药包装物至少要扔掉200个左右。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秘书长雷大峰告诉记者,合作社下属的大峰农资连锁店是该地第一家农药包装物回收站,从去年9月底开始营业。“过去农民用了农药后,就顺手把包装袋扔到田间路边,不仅塑料在田里难溶解,而且农药残留物还影响了作物生长。”雷大峰说,回收价格为农药包装袋100克以上的每个0.1元,100克以下每个0.05元;包装瓶200克以上的每个0.2元,200克以下的每个0.1元。“自去年试点以来,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用完的包装都送过来,去年支付了回收金6.4万元。”
开始是冲着回收金去的,但几个月下来,村民不乱丢包装废弃物的好习惯养成了,“今年的回收补贴还没有具体确定,但村民们还是把废弃包装都送过来了。”雷大峰说,到5月,回收站已经回收了10多万个废弃农药瓶(袋)。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减轻了,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半年,马屿镇被列为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农民是使用农药和产生农药废弃包装物的主体,但多年来我们对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广,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一直较淡薄。”杨秀萍说,要帮助农民树立农药包装物回收的社会责任感,关键是要激发他们参与环保、自觉环保的理念和积极性,当地通过电视、广播、短信、报纸、农村黑板报、科普宣传栏等各种方法,无时不刻地唤起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农民买农药的机会,开展乱扔农药包装物危害等的宣传。”
据悉,一方面着力于全面提升农民使用素质,另一方面,瑞安市最大程度地强化责任落实。“我们在试点区域明确了农资经营店的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主体责任,试行谁销售谁负责回收的办法。”杨秀萍介绍,该市农业局还经常通过随机抽样、互访互查、实地查验等形式,加强对定点回收站台账记录的抽查,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强化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