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生态兴农美田园

  □本报记者 徐琳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在丘陵上蜿蜒,一片片苍翠繁茂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一个个绿油油的茶园错落在山地间……5月下旬的一天,记者走进龙泉市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景。
  车在山间行,龙泉市农业局局长郑玉贤不时指着一片片擦车而过的竹林说:“过去这里的竹林没这么茂盛,自从用上沼液后,竹笋长得多起来了。我曾在兰巨乡当过党委书记,这几年兰巨的生态环境的确变美了,这主要得益于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能否建立起完整可行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也是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的关键所在。龙泉市是我省首批18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点之一,兰巨示范区开展的沼液喷灌毛竹试验,解决了养殖污水处理和竹林缺肥问题,为全省推广农业循环模式提供了样板,被列为39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点之一。如今,示范区内又兴建了一座有机肥加工厂,将猪粪和废菇渣加工成有机肥,并将沼液沼渣和有机肥的应用扩展到茶园、果园、菜园和旱粮种植区。此举无疑为建设浙江“两美”农业,打造绿色农业强省提供了成功的样板。
  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位于该市兰巨乡境内,占地面积3万亩,内有茶园、果园、竹园、旱粮种植区、养殖场和有机肥加工厂等。这里环境优美,土壤肥沃,水质清澈。“我们采用后配置的农牧对接模式,即按需配置,管网相连,直达‘三园一区’。示范区内铺设了输送沼液的管网,安装了喷滴灌设备,确保养殖场的畜禽排泄物完全被消纳。”郑玉贤介绍道,目前,示范区内建有13家规模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3.2万头,“这一模式真正实现了农牧无缝对接,相当于一亩山地配备一头猪,而一头猪所产生的排泄物,一亩山地作物完全可以消纳。”
  据介绍,这13家养殖场的排泄物,除部分干猪粪被运送至示范区内的有机肥厂制作有机肥外,其余的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养殖场的日常生产生活;沼液通过管网运送到竹园、茶园、果园和旱粮区,成为经济实惠的液体有机肥,沼渣被运往旱粮种植区和有机肥加工厂。整个示范区内建起了一条“猪-沼-经济作物”的循环链,形成了就地消纳的生态小循环。
  这条循环链不仅使13家养殖场的畜禽排泄物实现了100%利用和零排放,还有效提高了作物的种植效益。
  有例为证:龙泉市顶峰合作社毛竹基地与元新养殖场联合建成的沼液喷灌毛竹项目,不仅使养殖场实现了零排放,还使周边500多亩毛竹园,竹笋产量大幅提高,竹笋每亩增产30%,每亩增收630元。
  沼液不仅让毛竹喝上了有机肥,也让土壤得到了改良。在示范区的腹地,有一片300亩的旱粮作物区,区内种着大豆,豆苗边铺着的沼渣和有机肥依稀可见。郑玉贤说,这里以红壤为主,土壤呈酸性,而碱性的沼液沼渣正好中和了土壤的酸性,使得红壤得到改良,可以种上旱粮作物了。
(上接第1版)
  兰巨的生态循环模式在龙泉市得到了大力推广。近年来,通过治理,全市只留下132家规模养殖场,存栏生猪6.9万头。这些养殖场全部在林地、园地落脚,每个养殖场周边都有大面积作物种植,配套消纳养殖排泄物。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龙泉农牧对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已铺设沼液输送管网0.3万公里,建有泵站11座,4.5万亩种植业基地成了消纳地,按每亩使用有机肥300公斤计算,相当于减少化肥用量2500吨。
  “猪-沼-经济作物”循环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当地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龙泉市畜牧局局长叶松生对此深有感触:“示范区的建立,让龙泉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有了根据地,还有了拓展的空间。有一些养殖场因为禁养区的限制,搬迁了两三次,现在终于有了安居之处,这也是治水倒逼出来的。”
  车到山顶,登高望远,缓山坡上的果园、茶园尽收眼底。移步果园,只见甜柚挂满枝头。紧挨着果园有一座泵站,随着水泵的轰鸣声,沼液被送到“三园一区”。“喝”上了沼液的茶树,茶叶叶片增厚,喝起来更香了;水果产量提高,吃起来更甜了;竹园更茂盛,出笋更多了;蔬菜绿色环保无污染,口感也更佳了;农民的钱包,自然也就越来越鼓了。
  兰巨乡副乡长付良斌告诉记者,自从建了示范区之后,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2012年,全乡人均收入8200元,2013年,人均收入9288元,同比增长13%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