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台湾泥鳅”苗繁育技术有突破

  近日,湖州市菱湖贤德水产养殖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首批自繁自育的“台湾泥鳅”苗,开始供应给养殖户。
  该中心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朝阳村的泥鳅基地,2013年11月从广东引进“台湾泥鳅”后备亲本近3000公斤,经过精心培育,2014年5月6日开始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后在孵化缸中流水孵化出泥鳅水花苗。泥鳅水花苗下塘后结合传统的鱼苗发塘技术改进,经过近半月的培育和驯化,规格达到3厘米左右,已经可吃食配合饲料。据初步测算,从泥鳅水花苗到3厘米左右规格的泥鳅种,基地成活率已达到60%左右,初步解决了泥鳅从水花苗规格鳅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
  这样规格的泥鳅种转入成鳅养殖可直接投喂泥鳅专用饲料,按2—3万尾/亩的放养密度,养殖户只要精心管理,3个月平均每尾可达到50—150克,就可分批上市,亩产可达到1500—2000公斤。据章贤德介绍,该基地今年计划生产泥鳅水花苗6000万尾。
  泥鳅有着“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来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本地泥鳅由于个体小、生长慢、病害多、产量不高、成本高等原因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养殖。而“台湾泥鳅”由于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而成为近年新发展的养殖品种,养殖前景看好。 胡农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