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旱粮的春天

——全省旱粮生产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姚力丹
  我省要做到口粮自足,必须守住“三条红线”:即1950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800万吨的粮食产量、150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和277.5万吨的粮食储备。然而,耕地紧缺是我省粮食生产的软肋。如何稳定粮食面积?我省粮食生产的潜力在哪里?
  面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严峻形势,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成了全省各地的共识,并为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满粮仓:借政策“东风”,挖增产潜力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传来喜讯:全省春粮面积比上年增加13.6万亩;玉米、大豆和番薯等旱粮播种面积预计比上年增加16.2万亩,增长5.6%。
  曾经是粮食生产中“配角”的旱粮种植面积为何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得益于政策的“春风”。2013年9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提出把旱粮作为我省现阶段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突破口”,通过3—5年努力,力争全省旱粮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扩大l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30万吨以上。
  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少不了政策的扶持。去年起,我省扶持旱粮生产的政策十分“给力”:省财政对在经省、市、县(市、区)农业部门认定的旱粮生产基地内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大豆的种植者,按种植面积给予每亩125元的直接补贴;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间作套种同一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种植者,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同时,全省50%以上的县(市、区)也出台了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扶持政策。扶持政策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历年之最。
  给力的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海盐县年丰家庭农场主王钰去冬种植了300多亩小麦,“自从省政府出台小麦订单收购并实行订单奖励政策后,我特地季节性流转了300多亩冬闲田种小麦。”王钰说。
  省财政还拿出1500万元资金用于50个省级旱粮示范基地建设,每个基地可以获得20—30万元不等的补助资金。
  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榴溪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基地建设者——龙达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燕元告诉记者,今年基地拿到了25万元补助资金。通过这笔资金,基地可以新建蓄水池、喷灌设施和钢架标准大棚,进一步扩大旱粮生产。
  据悉,通过旱粮高产优质基地建设,我省将初步形成浙中、浙南、浙西三个旱粮产业带。
鼓钱包:创高效模式 夺粮经丰收
  种粮效益低一直困扰着我省的旱粮发展。这两年,我省积极探索粮经结合新模式,实现了粮经双丰收。
  来到兰溪市墩头粮食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成片绿油油的水稻。不久前,这里刚收获了一季春马铃薯。基地负责人李朝建告诉记者,基地在冬季种植春马铃薯,次年四五月收获后改种水稻,9月水稻收割后,再种植秋马铃薯。采用“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轮作模式后,马铃薯亩产值4500多元,加上水稻亩产值1000多元,每亩有5500元左右的产值。“一亩地产出了三亩地的效益,以前是政府要我种旱粮,现在是我主动要种。”李朝建说。
(上接第1版)
  磐安县冷水镇潘潭村农民卢荣根几年前参加了县农业局组织的高效农业技术培训班,一种“浙贝母/甜玉米/晚稻”的种植模式吸引了他的目光。现在,他创办的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3000亩土地都采用这种模式。“鲜贝母亩产值2.7万元,甜玉米亩产值1400元,水稻亩产值1600元,三季相加超过3万元。”卢荣根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降低农作物病虫害,有利于第二年浙贝母的生长。
  除了创新种植模式外,优良品种和技术也是增产增收的诀窍。在临安市番薯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基地里,春季小番薯已进入收获期。接下去,还将种一季番薯。“我们引进‘心香’、‘紫美’两只优质番薯品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亩产达600至800公斤,实施双季栽培,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亩效益超过3500元。现在,基地带动了全市1.6万亩迷你番薯生产。”临安群益家庭农场负责人陈群说。
  目前,我省已经探索出10多种旱粮高效栽培模式。
闯市场:“舌尖上的旱粮”满足百姓胃口
  用糙米、小米替代白米;吃点心时选择全谷物饼干、糕点;每周至少要吃一次粗粮……说起餐桌的改变,杭州罗女士最深的感受就是从“细米白面”到“粗茶淡饭”的转型。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营养丰富的粗粮正悄然从餐桌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浙江晨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包重400克的有机玉米面条售价20元左右,比用细粮制作的面条贵了三分之一;此外,用旱粮加工而成的饮料,如红豆汁、绿豆汁、紫薯汁等,因为可以方便地“以喝代吃”,也很受消费者青睐,浙江娃娃哈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八宝粥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何研发加工出旱粮新产品,使其类型、口味更丰富,更符合市场需求?我省不少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诸暨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诸暨东部山区建立番薯订单基地2500亩。“番薯出售价格不高,但开发成小零食,就不一样了。”公司负责人冯永才告诉记者,他们自主研发了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将番薯加工成手工薯片、香脆薯片、富硒薯片、烤红薯等薯类休闲食品,产品颇受欢迎,还远销香港和意大利。“去年我们收购鲜薯2000多吨,产值3500万元,为薯农创收1600多万元。”冯永才说。
  浙江海通集团则通过旱粮出口帮助农户打开市场。“我们在宁波、台州等地建立了10万亩旱粮订单生产基地,每年消化蚕豆、毛豆、玉米等旱粮12万吨,年出口量达6万吨,为3万多农民提供了旱粮的销售渠道。”企业负责人自豪地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