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个村创业人才辈出的奥秘

——写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户嘉善缪家村之际

  □本报记者 陈鎏琰
  7月4日一大早,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热闹非凡,在100位来自海南省和我省的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的见证下,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和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志文共同为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缪家村)揭牌。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参加了揭牌仪式。随着覆盖铜牌的红绸揭开,缪家村成为迄今我省唯一的部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农业部为什么要把培训基地放在缪家村?缪家村又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实用人才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缪家村进行探访。
合作社里建起教育点
  这两天,缪家村丰乐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金春着实有点忙:一方面,他要组织人员将育好的单季稻秧苗挑到田头,并做好几十亩百合花栽苗前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还在联系大云镇农技站,打算举办一期花卉田间管理培训班。“眼下,正是花卉初栽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能适时给花农提供一些田间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
  2008年,面对450多亩尚未流转出去的土地,缪家村在全县率先尝试依托专业合作社自主经营集体土地,成立了丰乐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村里充分发挥退职村干部具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优势,聘请他们担任合作社的管理者。如今,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供育种、统防统治、收割等方面的服务。2013年,合作社服务面积达到4000多亩,经营收入达511万元。
  合作社发展壮大了,如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适用技术,培养一批实用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成了村“两委”及合作社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问题。于是,杨金春联系了农广校嘉兴分校,在合作社里建立了教育点。这是目前农广校嘉兴分校唯一的一个村级教育点。从2010年开始,合作社每年举办不少于6期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至目前,已培训2600多人次。“今年上半年就已组织两场培训,”杨金春告诉记者,一场是水稻育秧技术,还有一场是农药使用规范,这些培训受到了缪家村乃至周边村农户的欢迎,“当时至少来了300多人!”
  培训的效果也显而易见。村民周新法2011年接受了水蜜桃种植技术培训后,种植了5亩水蜜桃。事后,合作社还请水果专家到他的田头现场指导。“多亏了合作社的培训和专家的指导,今年水蜜桃开始结果,从目前的情况看,收入估计不错。”周新法乐呵呵地说。
  今年40多岁的村民叶珍早几年在大云镇上的玻璃纤维厂工作。她一直有个愿望——自己开家饭店。“这两年村里经济发展较快,来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开饭店肯定亏不了。”开饭店就要有厨师,如果从外面请厨师,费用高不说,厨师也不一定留得住。叶珍也考虑过自己掌勺,但她能烧的只是些家常菜,要做饭店厨师,她有点心虚。得知村里要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合作举办“烹饪培训班”的消息,她立即报了名。几个月后,叶珍顺利拿到了初级烹饪师的证书。如今,她在村里开的饭店红红火火。
  村党委书记丁法强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村里大部分土地流转出来给合作社及大户,不少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希望去企业上班或者自己创业,但苦于缺少技术,学历也不适应。为此,缪家村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合作,举办各类学历和实用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先后举办了烹饪培训班、缝纫培训班、育婴师培训班和计算机操作培训班。“这些培训都是免费的,村民经过考核,合格的,就给他们颁发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丁法强说。
  除了专业技能培训,缪家村还十分注重对村民的大众教育培训。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能容纳50人的村远程教育培训课堂坐得满满当当的,村民们正在认真观看专题教育片。丁法强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教育培训内容。记者看到,7月份计划播放4部片子:《种植业基础1》、《淡水鱼疾病防治技术》和《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基层政权建设》。而在远程教育意见建议登记本上,不少村民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建议多播放一些优秀青年创业的片子,有的建议播放一些蔬菜田间管理的片子。“村民们观看专题片的热情很高,我们会先期通过意见建议登记本,向村民征集观看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育培训专题片。”丁法强说。
创业典型引领强实效
  在缪家村,说起杨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2007年7月,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女孩,杨珍辞去大学里的工作,回到家乡与父母一起创业——养殖生态鳖。杨珍改良鳖的品种,引进新型养殖技术,依靠科技促进养殖场的发展。跑市场掌握消费需求,查资料学习先进技术……经过不懈的努力,杨珍在生态鳖养殖技术等方面已日趋成熟,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户,她养殖的“华神”生态鳖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杨珍也不忘身边乡亲,在她的生态养殖理念影响下,周边一些农户也加入生态养殖行列。作为县创业培训讲师团骨干成员,杨珍还经常为当地的大学生、待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者等有创业需求的人员作创业辅导报告,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引导、鼓舞他们。“像杨珍这样的创业典型,我们村里还有不少,”丁法强说,由于他们在创业、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多先进经验,所以他们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为鼓励他们更好地向村民传授适用技术,缪家村出台了相应措施。“只要他们培训指导村民达到100人次以上,村里在土地流转和资金项目上就会优先考虑和优惠。”丁法强说。
  早在2001年,村民潘菊明成立碧云花园公司,从培育嘉善杜鹃花盆景起家,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杜鹃花盆景产业化示范基地。潘菊明的成功,也让缪家村不少村民有了发展花卉的念头,都纷纷向他“取经”。对此,潘菊明倾力相助。他利用公司与国内外大公司有密切联系的优势,帮助村民引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和花卉新品种。为提高花农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公司在聘请业内专家对公司员工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无偿为附近花农培训相关技术,请专家现场解答花农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几年来,当地已经有数百个花农与公司建立了联系,并且分批分期地接受了公司的技术培训,涉及栽培面积3000多亩。花农黄水根告诉记者:“在我种花的过程中,碧云花园对我帮助最大,他们不仅让我参加技术培训,还派技术人员到地头指导。去年,我种的16亩天堂鸟,收入近8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