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80后小伙走出独特的生态致富路

  •   在宁波象山新桥镇下七里村一处叫做石昌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农庄,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钢制养殖大棚里,“住”着娇贵的南美白对虾,对虾起捕后,鲜翠欲滴的蔬菜瓜果和牧草登场,时不时还会传来阵阵“嘎嘎”的鹅叫声……这种被称为“虾-草-牧-菜”生态循环种养的模式,是当地80后小伙潘孝球独创的。据悉,这个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经带动周边不少农户。
    探索生态种养,初尝甜头
      今年31岁的潘孝球出生于一个养殖户世家。父亲潘仁照从事农业生产40余年,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水产养殖,是象山县十大农民首席专家之一。
      从小耳濡目染,潘孝球对养殖业很感兴趣,也想接过父亲的衣钵,于是,他报考了浙江海洋学院养殖系。20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潘孝球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日本吉田町进修,学习日本先进的养殖技术。正是这次出国进修,让潘孝球学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养殖技术,“生态养殖”也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型。
      回国后,潘孝球开始推行渔农牧三业结合的生态循环轮作模式。当时,这种模式还是新鲜事物,很多老养殖户并不看好。
      传统的对虾养殖,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期间,会存在一个空档期。因为这个季节气温低,对虾不容易成活,所以大多数对虾养殖户在这段时间会无所事事。潘孝球则利用这个空档期,在塘内栽种一季蔬菜、瓜果和牧草等农作物,种植的蔬菜、瓜果直接上市。由于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被宁波、台州等地的经销商和超市抢购,产品供不应求。
      看到了瓜果蔬菜和对虾混种混养带来的效益,潘孝球并没有满足,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大白鹅上。象山是“大白鹅之乡”,象山大白鹅是浙东大白鹅品种,以形体大、肉质鲜嫩而著称,饲养70天体重就可达到4公斤。把大白鹅“请”进养殖场,潘孝球又一次获得成功。
    冬天养出对虾,价格翻倍
      不过,最让潘孝球感到自豪的是,他引进了一项增温技术,让不可能养殖对虾的季节,也变成了可能。
      2009年,看到大多数养殖户在冬天只能“关门歇业”,潘孝球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冬天也可以养对虾?”于是,他开始查阅资料,看到一项先进的增温技术,利用大棚和锅炉把水加热,达到对虾养殖最佳的2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水温下,冬天养虾也就成了可能。
      说干就干,他一口气投入了60万元,把100亩普通养殖棚改造成了有锅炉、可增温的大棚。到了冬天,潘孝球的大棚里响起了锅炉运转的轰隆声,1个多月后,成虾起捞,价格比以往翻了一倍。
    无私传授技术,抱团发展
      昔日的烂稻田,今日的聚宝盆,养殖场在他的管理下日益步上正轨,此时“不安分”的潘孝球又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要集结像他一样的大学生一起干!
      2011年,象山石昌南美白对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团支部成立,潘孝球为团支部书记,支部团员18人,青年51人。团支部吸纳返乡优秀人才进行养殖实践并支持他们从事养殖业,同时他还鼓励养殖户的子女加入到团组织,通过培训养殖户的子女来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
      潘孝球凝聚年轻一代的力量,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提出“合作社+支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实施“南美白对虾锅炉加温全大棚多茬养殖技术”项目,大幅减少了南美白对虾的病害,保证了南美白对虾的品质。
      在潘孝球的带动下,2012年,整个合作社的产值达6300万元,去年净利润达300万元。石昌鱼种场成功的养殖技术及模式被媒体报道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养殖青年来参观学习,截至目前,培训人数已突破2万人次。 施宇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