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乡村

品味古村乡韵

——走进传统村落(十五)

武义郭洞村

  •   探原始奥秘寻秦余古风
      郭洞村位于武义县武阳镇,距武义县城约10公里,由于村庄地处层峦叠嶂的山谷之中,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郭洞。郭洞竹木苍翠,静雅宜人,古诗描述为“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
      郭洞村有600余年历史,据武义县志记载,郭洞建村可追溯到宋朝。元朝时武义县何寿之进山看望居住在郭洞村的外婆,见此地碧溪双注,翠嶂千重,遂迁居郭洞。此后,何氏家族香火鼎盛,绵延不断,至今已发展有2000余人,成为郭洞的大姓。
      郭洞由相连的郭上村和郭下村两部分组成,道路纵横有序,均以卵石铺地,晴雨皆宜。村内文物古迹众多,古塔古殿、古桥古亭、古祠古宅、古井古池、古墙古坊、古路古树随处可见,明清古建筑比比皆是。
      郭洞村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仅郭下村就有明清古民居53幢370多间。建筑构件如梁、枋、斗、栱、橼、门、窗等,均巧构细镂,寓意丰富。古朴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细刻的清代木雕,还有受到西洋风格影响的民国门窗,让人惊叹不已。
      何氏宗祠是郭洞村古建筑的代表,也是何氏家族文化的缩影。祠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总面积12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象庄严。祠堂是公用建筑,门前三对旗杆为古代获得一定官职和功名的人竖立,象征着地位和荣誉。
      何氏宗祠内有许多对联、仿古竹简和挂屏,展示着丰富的郭洞古文化与名人事迹。匾额众多是祠堂的一大特色,祠堂内原有94块匾额,为明清官员所题,赠给郭洞杰出人物,褒奖其高贵品德和突出业绩。
      古戏台底座为方形,翘角飞檐。戏台前额题“佾庭”两字,内额题有“清平乐”三字。内额下方有壁画《唐皇游月宫》,描绘武义籍道士叶法善在月宫向李隆基皇帝讲述杨贵妃仙逝后故事的情形。
      新屋里是郭洞村古民居的代表,建于明天启崇祯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新屋里连续三进,共30间房屋,围墙高耸,江南古建筑风格的马头山墙,气势不凡。墙体刻有砖雕,图案丰富,有山水、人物故事等。
      新屋里内部装饰精美,楼上厅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各个门窗木雕图案各不相同,正房窗雕百鸟朝凤,西厢房雕喜鹊和百兽,配以鱼虾,寄托子孙兴旺。东厢房窗子雕双狮耍球、鲤鱼跳龙门、松鼠等。
      郭洞村回龙桥初建于元朝,古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郭洞第八代祖以“山为龙山,桥为艮象,住则龙回”为由重建,并易名回龙桥。后此桥被水冲垮,现单拱园顶石桥为清康熙年间修建,并复建四柱小石亭于桥上。回龙桥坚固秀丽,远看如彩虹飞架,近看又似展翅欲飞之大鹏,精巧别致。在桥上歇息观景,眼前风光如画,桥下溪水潺潺,如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郭洞村虽处深山,但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举人、贡生、秀才等百余人。明代时郭洞村就创办有私塾“啸竹斋”,培育子孙读书、成才立志报国,清康熙年间改为“凤池书院”,成为传承书香文化的重要场所。
      郭洞村还是著名的长寿村,村民在山水如画的环境中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均寿命达85岁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