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湾村位于苍南县矾山镇,是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它见证着一个浙南小山村如何成就“世界矾都”的辉煌,也见证着一个工业集镇的百年沧桑。
福德湾村整个村落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坐南朝北。福德湾村所在的鸡笼山是浙江省10处大型矿床之一,散落着大量的矾矿遗址。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户居住于此。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吸引了众多逃难者和以明矾产业为生的工人散居于现福德湾村境内。福德湾村几百年采炼发展历程,不但在村内遗留下了矾山矾矿遗址这一较完整的、直至上世纪50年代的采炼生产系统,也遗留下了大量因生产、生活变迁需要而遍布该村各角落的矿硐街巷、石抬阶、古树、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也使该村逐步形成了当前从山上至山下依次为矿硐(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的基本布局。域内占地21.39公顷的矾山矾矿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工业“活遗址”,也是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工艺变迁“活的教科书”。
福德湾村地形属于浙南丘陵地区,区内多陡壁、暗溪(泉),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村内土壤多为石砂土,少量为红壤土,因村内采炼工业属性,多处地表被矿井岩渣覆盖。村内除工业区外,高海拔区的南山坪、旗杆内、西坑植被覆盖率较高,山上常年植被茂盛,怪石嶙峋,鸟语花香,3至5月份鸡笼山顶杜鹃花盛开,呈现漫山通红的迷人景象,登高远眺,云海茫茫直达海天之际,游目骋怀,邻近城乡尽收眼底。
几百年来,明矾业生产起起伏伏。到了清朝,刚刚兴盛的矾业生产连遭两次严重摧残。康熙皇帝下旨“赤垟矾矿,恩准孤贫度食,而矾水必汇入海……”这道圣旨当时还被刻成石碑,竖立在矾山福德湾的白马宫里。于是,明矾生产得到恢复,矿区又逐步成型。
由明矾产地福德湾出发,担负着明矾运输和村民生活出行的挑矾古道及村内街巷多为石板铺设,至今仍保存完好。福德湾村内段古道在明中期至民国时期是明矾出村的主要通道,通过此道,当地生产的明矾可到达通水路的藻溪、赤溪、前岐、沿浦四埠头,再销往世界各地。现古风犹存,但已成为矾山城建区群众登山健身场所。村内主街以老街为中心,亭仔脚街、石板街、南山坪街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村内巷道蜿蜒,与主街接壤,交错弯绕,四通八达,别有韵味。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