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施肥”模式正在绍兴推广。笔者近日从绍兴市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该市市本级农田施用“控释肥”的面积近4000亩。这种“智能肥料”,24小时释放养分,白天温度高释放快,晚上温度低释放慢,与植物光合作用强弱需求十分吻合。“除了减少肥料养分流失,这种肥料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减少化肥对土壤与水环境的损害。”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良欢教授告诉笔者。
为筛选适合绍兴水网平原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水稻控释肥养分配比,2012年,绍兴市农业部门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合作,开展《新型水稻控释肥营养规律研究》,在袍江新区马山镇永兴村连续几年进行定点定位的田间对比试验,为推广应用控释肥提供科学数据。据吴良欢介绍,这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除了在绍兴应用外,也在省内的杭州、金华推广。
与普通复合肥不同,这种肥料外面包裹着一层膜,缓缓释放养分,而且养分释放曲线比较吻合作物生长规律,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轻了水污染,还可以缓解耕地退化。
作为这项技术的受益人,位于袍江新区的水桥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章水桥说,“去年我有100多亩单晚采用了这种肥料,今年我将控释肥的使用面积增加到250多亩。”
在章水桥看来,这种肥料有两个平常肥料无法比拟的优点,“一是省人工成本,施一次控释肥,可以两到三个月不用再次施肥,而施用普通肥料,三个月要施四次肥,作为种粮大户,省下的人工费用十分可观;二是不会有多余的肥料沉积到土壤里,或者流进河道造成污染”。
这位憨厚的农民说,“得益于农业新技术,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罗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