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早上5时许,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程家村王兆印和钟意琴夫妇就起床摘葡萄。两个小时后,150公斤葡萄被几位商贩拉走。8时许,笔者赶到田头时,王兆印说:“早上葡萄已卖了2000多元,今年的早熟‘夏黑’上市已经半个月了,现在种葡萄越来越有奔头了。”
王兆印和钟意琴分别在前年12月和去年12月获评鄞州区高素质新型农民,这也是洞桥镇唯一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夫妻。鄞州高素质新型农民指在鄞州区域范围内(包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基地)创业,符合当地规定的专业学历、经营规模等基本条件,对鄞州农业生产作出创造性贡献,观念新、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今年37岁的王兆印原先在一家企业上班,还是一名生产骨干。9年前,企业外迁,他就辞职了。夫妻俩商量后,决定一起种葡萄。第一年,他们租了12亩田,种了露天葡萄。由于没有经验,葡萄长得太多,导致烂葡萄非常多,2元一公斤也少有人问津,一年辛苦下来,葡萄仅卖了1万元。
第二年,夫妻俩给葡萄搭起了大棚,但由于没修剪好,葡萄颗粒大小不均,售价还是上不去,收入也不理想。
第三年,葡萄开花时遇到高温,因他们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大部分葡萄枯死,一亩葡萄仅卖了两三千元。
连续三年亏损,让夫妻俩意识到,要种好葡萄首先得过技术关。于是,他俩不断向其他种植户请教,积极参加镇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此后,夫妻俩分别参加省农广校的果树生产技术专业和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习。通过培训和学习,疏果、施肥、防病等技术,夫妻俩逐一掌握。有时,他们一起探讨,对吃不准的难题再向专家请教。
这几年,他们种葡萄得心应手,面积也逐年扩大,种的葡萄一年比一年甜,收入也是水涨船高,每亩净收入从一两千元提高到万元以上。
当然,种葡萄比上班苦。每年春节,夫妻俩只休息三四天,大年初三就开工。葡萄一般国庆节前后落市,他们难得有个把月休息,霜降后开始修剪枝条、松土,为来年作准备。特别是葡萄采摘旺季,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有时候忙得连做饭的时间也没有。
几年下来,他们的名声在外,葡萄销路不愁,都是客商上门来批发,也有企业来团购的。每年葡萄大批量成熟时,不少商贩还把葡萄运往上海、北京等地销售。 张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