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不良气候影响粮食生产

防病治虫肥培管理一个不能少

  早稻收割全部结束,秋粮生产依然关键。据农业部门调查分析,预计今年全省秋粮面积1440万亩,比上年增3万亩。其中,晚稻1071万亩,增1万亩;夏秋旱粮369万亩,增2万亩。目前,全省单季晚稻进入幼穗分化期,连作晚稻移栽基本完成,进度总体与往年持平。
  近日,省农业厅组织相关人员分赴宁波、嘉兴、湖州、金华、台州等市1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通过田间察看、走访粮油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调查了解当前不良气候对我省粮食生产的影响,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商应对措施。
  据省气象台资料显示,8月8日以来,我省出现了近半月之久的低温多雨寡照天气。8日至2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88%,为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平均累计日照时数17.8小时,仅为常年同期两成左右,为历史同期最少;全省平均气温25.8℃,比常年同期偏低2.2℃,排历史同期第三位(仅次于2002年的25.1℃和1980年的25.3℃),为我省近60年来同期最严重。这样的不良气候,除了对旱粮较为有利(旱粮主要种植在低丘缓坡、山地上,配套水利设施差,易受干旱影响)外,我省的晚稻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今年我省早稻成熟期比去年推迟3-4天,收获期间降雨较多,收获进度慢,导致连作晚稻插种进度缓慢,加上插种后,气温偏低,日照明显偏少,分蘖少,总体上田间长势差于去年同期。
  相对来说,不良气候对单季晚稻影响较小。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应对不良气候稳定农业生产的通知》下发后,各地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单季晚稻播种移栽比往年提早5-7天,秧苗发棵好、苗数足,但7-8月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导致未能及时搁田,单季晚稻生育进程推迟和无效分蘖数增多。目前,我省单季晚稻已进入孕穗期,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关键时期,不良气候将会影响花粉粒的正常形成。
  同时,不良阴雨天气也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趋势。据植保部门预测,受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我省以稻瘟病为主的晚稻穗期病虫发展迅速,今年晚稻中后期病虫预计呈大发生态势。持续阴雨天气还给田间喷药防治病虫害带来困难,容易错过病虫害的防治适期。
  针对当前实际,省农业厅提出全省各地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狠抓水稻生产,突出关键环节,重点抓好以下措施:一是排除田间积水。当前部分低洼田块积水仍较深,要利用雨止的有利时机,抓紧排除田间积水。对受淹过的水稻,要及时洗苗,促进秧苗恢复生长。针对雨水较多的情况,水稻田要开好“工”字型丰产沟,做到能排能灌。二是科学追施肥料。对迟种的连作晚稻,要立即追施速效氮肥,促进分蘖发棵,确保合理苗数。单季晚稻要施好穗肥,促进幼穗分化,同时配施适量钾肥,壮秆防倒伏。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做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重点抓好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虫害和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四是加强农气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研究提出防灾减灾应变技术措施,做好相关抗灾物资准备。 王月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