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最美“三农”人·省农业厅首席专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记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首席专家黄国洋

  •   □本报记者 俞圣威
      人物名片:
      黄国洋,1982年2月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首席专家。2003年至今被聘为全国农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实验室评审员。2014年被省农业厅聘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团队蔬菜团队组组长。
      图为黄国洋(左二)在“苍南水稻-大棚瓜菜”轮作基地调研瓠瓜、黄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情况,以及如何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工作,就是在田间地头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黄国洋这样开门见山地介绍自己的主要工作。眼前这位,虽是省农技推广中心的领头人,但说话朴实、亲切,更像是记者平时采访的基层一线农技人员。
      或许正是得益于这种平易近人的气质,黄国洋常遇到的事,就是“农民握住手,久久不肯放”。2008年,黄国洋与浦江县黄宅镇蒋文才村结对,“当时这个村的100多亩葡萄,都采用露天栽培,种植模式较为传统”。“那个时候我们连条水渠路都没有。”时任村支书的蒋守权回忆起当时场景,“基本上靠天吃饭,葡萄种植户一年辛苦下来,没挣几个钱,遇上自然灾害,还得赔钱。”“黄国洋来了后,项目拉来了,配套资金也带来了,整体基础设施都搞上去了。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先进的栽培技术,我们的葡萄从露天栽培变成了避雨栽培。植保也跟上了,葡萄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讲起黄国洋带来的改变,蒋守权打开了话匣,“以前我们一年要用10几次农药,通过他提供的植保技术,农药只需用3到4次,农药成本从300元每亩降到了100元每亩。葡萄品质提升了,从6元一公斤卖到了16元一公斤。”
      2011年,浦江县洪水暴发。大水毁掉了蒋文才村大部分的葡萄园。得知消息后,黄国洋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小分队,赶赴蒋文才村救援。“我们及时清理、摘叶,能保一亩是一亩。”黄国洋说。
      在黄国洋的全力帮扶下,如今,蒋才文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2012年,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产量15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村民说过让你难忘的感谢话吗?”记者问。
      思索片刻,黄国洋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农民的话都蛮朴实的,我也说不上。不过,我每次去,他们就握住我的手,不肯放。”
      通过对基层“走心”的帮扶,黄国洋越来越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管理权,没有项目、资金,农技推广中心的出路在何方?我认为是四个字,‘提质增效’,即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如何让农民增收。”
      黄国洋带领团队组织开展经济作物新技术示范点建设,在全省建立了43个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新技术示范点。“每个点都有我们的人,通过脚踏实地的调研,发现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创新的种植模式。”黄国洋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比如台州地区首创的‘西兰花-水稻’模式,通过水旱轮作,西兰花和水稻的病虫害都减轻了;又如嘉兴、湖州等地鱼塘种稻,鱼的品质提高了,还能多出千斤粮;再如龙泉、云和、浦江等地的‘黑木耳-水稻’模式,亩产能达5万元。”
      同时,黄国洋带领团队筛选出稻耳轮作技术、棉花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桑枝栽培黑木耳技术、蔬菜残体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茶园养鸡节本增效技术等20余项生态循环模式和水果棚架、网室栽培技术、小蚕工厂化繁育等单项技术,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和模式图,明确了适宜地区和重点推广区域。结合示范点建设,召开草莓健康育苗现场会、稻耳轮作技术现场观摩会,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农民致富添了一把金钥匙。
      黄国洋有时候还像个救火队员。去年,在发生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和“菲特”台风后,他组织团队在第一时间提出了救灾技术措施,指导恢复生产。同时,组织成立了5个小分队赴各地指导救灾。
      而他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在较为恶劣的天气形势下,去年全省粮食生产仍取得较好成绩。特别是早稻,全省创建的部级粮油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00.2公斤,带动全省早稻亩产达到415.3公斤,比上年增3.2%,位居全国首位。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黄国洋带领的农技推广中心在加快水稻机械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付出。“单季稻虽受高温及洪灾影响较大,但示范方仍然显示了较好的增产效果,鄞州区洞桥单季晚稻百亩方在洪水中浸泡了5天5夜后,平均亩产仍达到了933.9公斤,最高田块达978公斤。”黄国洋说,“农技推广,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我们的专家,包括我自己,越来越有激情了。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舞台让我们去施展才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