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农机推广战线上的“急先锋”

——记省农业厅农机领域首席专家舒伟军

  •   □本报记者 姚力丹
      人物名片:
      舒伟军,1984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农机系,现任省农机管理局副局长,2006年被省农业厅聘为农机领域首席专家,2008年被省农技推广中心农机分中心聘为专家。
      自1984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农机系毕业后,舒伟军就一直从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管理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有感情了,我一辈子的工作就做这一件事,农机是我事业的全部。”舒伟军说。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可要几十年如一日认认真真做好同一样事情,可不容易。舒伟军的这股子认真劲,让同事们都佩服。每到农事作业期间,他经常亲自带队下乡,深入基层,走访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合作社有几台农机,什么时候买的,型号是什么,价格要多少,享受了多少补贴,有没有接受过培训,检修过没有……舒伟军都要一一过问。不管工作再忙,各地举办培训班时,他经常会给种粮大户、农机手做讲解,给农民朋友送去一项项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
      正是在田野上,舒伟军完成了一系列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课题。工作近30年来,舒伟军累计承担省、部级课题11项,其中《柴油机优化节能技术》获2002年度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拖拉机优化节能技术与装备》获2002年度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农机节能技术研究与推广》和《果蔬冷藏保鲜库的推广应用》分别获2001年度和2006年度省农业丰收二等奖,《浙2BD-08型水稻直播机》等4项课题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
      农机农艺融合,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的农机化已到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此,针对水稻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等影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的因素,舒伟军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在种植品种筛选、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
      龙游县詹家前游粮食生产功能区是舒伟军的联系点。很多新机具、新技术都是在他的建议下在这里得到尝试。功能区的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中心是推广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建立也凝聚着舒伟军的辛勤汗水。在舒伟军指导下,集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烘干等作业服务于一体的农机化服务中心已“大展拳脚”,前游、夏金、马叶等周边种粮农民都可以就近享受全方位的农机化作业服务。
      我省近年来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舒伟军辛勤的付出。在他主管农机技术推广、担任省农业厅农机首席专家的八九年间,我省累计建设部省级农机化示范县13个、示范乡镇112个、示范基地1017个,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163家,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2013年的71.5%,净增28个百分点。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舒伟军就是这样一位农机技术推广的“急先锋”。
    舒伟军(左一)正在调研查看农户的农机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