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金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成为拉动我省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在淘宝网(含天猫)上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有37.79万家,比2012年的26.06万家增长45%,全年农产品交易额比上年的200亿元增长112.15%。农产品已经成为继图书、电器、服装等之后,全面转入新型流通模式的又一大类商品体系。
产业电商,全面升级产业链
在划分电商的概念时,渤海商品交易所浙江联络处主任骆建军很自然地把“渤海模式”划归为产业电商,“我们和传统的期货交易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实行实物库存保值,实现了现货商品的资本化。”骆建军介绍,渤海商品交易所的现货合约都是以标准化大宗商品为基础的,并经第三方检测检验入库,实体经济虚拟化,完美实现了电子商务和传统贸易的有机结合。
依托商品交易所的电子交易平台,我省大宗农产品交易异军突起,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据了解,目前浙江已有香菇、黑木耳、香茶、蜂王浆、竹炭等20多个农产品试水电商,与渤海商品交易所、舟山商品交易所等合作,上线交易,成绩相当喜人。如蜂王浆挂牌交易仅2个月,交易额就达到220亿元,实现交收135万元;而香菇的入库经第三方检测,品质高出传统批发市场一个等级,预计将有20%的溢价。
骆建军对农产品进入商品交易所的前景极其看好。他告诉记者,以蜂王浆为例,如果按年产300万—400万公斤算,产地年收购价是10亿元,那在超市的销售额就是35亿元,但如果在电子平台交易,成交额可能就只有25亿元,这是因为流通环节大大缩减,10亿元的流通和物流成本就被节省下来了。这样透明的价格将会吸引大量的贸易商和投资者。
松阳香茶今年1月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借助这个交易平台,松阳茶农减少了传统茶市交易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再也不用在价格不合理时,将茶叶拉回家贱卖,现在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出单,销路反而比以前更广了。便捷的购销模式、畅通的市场渠道、放心的品质保障,让松阳香茶打破了“有名茶无名牌”的窘境,在线打造县域品牌。
商品交易所形成了信息化时代我省大宗农产品的实物贸易体系,“既满足企业追求的销售利润最大化,同时确保采购商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认可度。平台仓储和质量安全由双方认可并委托的第三方监管,打造了新型的电商平台。”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
消费电商,让我们网上“赶集”去
遂昌是我省的欠发达山区,但它却奇迹般创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的“遂昌模式”。到目前为止,该县网商已达1500多家,全县电子商务从业人员5000余人,2013年全县网上农产品销售额2.1亿元。
电子商务已成为山区精品农业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车”的重要窗口。去年下半年,遂昌建设了100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即村级“赶街”网点,为村民提供代购、基础缴费、物流中转配送服务约2.4万余次,“赶街”网点中最好的网点达到月销售3万多元,实现了“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开车跑”到“儿子赶集点鼠标”的历史跨越。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领域的迅速崛起与发展,降低了农产品流通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健全了农产品市场机制,打破地区局限性,实现了交易的集约化和市场的规模化,也为农业产业孕育出了一种新型生产力。
茶叶从生产出来,最后到消费者手上,至少要经过6个利益链条,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将茶农与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连接,砍掉所有利益链,更好地惠及消费者。“艺福堂”也由此从一个日均销售10元的小卖家,在6年时间里发展成为日均发货近百万元,年销售破亿元的大品牌。
临安市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于2005年,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坚果炒货为特色的临安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销体系。2013年临安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10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回乡大学生组成的电子商务队伍日益壮大,为当地的农产品服务,预计今年临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将突破15亿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江山猕猴桃在当地众多网商的努力下,网络搜索指数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的猕猴桃,不仅打败了四川、陕西等省的猕猴桃,也打败了来自新西兰的猕猴桃,当地充分提炼产品卖点,改造包装,改善物流体验等,使猕猴桃售价从每公斤3元提高到了每公斤5元。温州藤桥禽业有限公司在去年“双十一”当天,创下了网销320余万元的好成绩。金华火腿占据了网络火腿市场的40%份额,2012年、2013年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00%和100%……
当前,省政府正在深入实施“电商换市”工程,为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关人士建议,为促进农产品电商健康发展,我省未来应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规制和标准化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建设,规范信息发布、网上交易、信用服务、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和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要加强配送支撑,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促进支付信用以及金融、保险、检测、认证、统计和人才培训等服务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