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9月22日,2014年中国·湖州桑基鱼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在湖州市荻港渔庄举办,论坛邀请了40余名业内专家研讨桑基鱼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向。
掘池养鱼,塘基植桑,桑叶养蚕,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岸边的纵溇横塘之间,就开始密布着棋盘式的水网农田。先民们植桑养蚕,蓄鱼种稻,逐渐将太湖流域经营成了膏腴之地、国之仓庾。今年6月中旬,“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套传承千年的古老生态农业模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64岁的村民费发财承包了40多亩鱼塘,饲养鲈鱼、黄颡鱼等水产。鱼塘周边种满了桑树,今年老费春蚕养了2张种,中秋蚕1张种,晚秋蚕1张半种。按照千年流传的植桑养蚕蓄鱼的生产模式,费发财夫妻俩一年到头的安排,几乎可以用手指数过来:正月、二月要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四月为桑树施肥;五月养蚕,六月卖茧,蚕沙用来喂鱼;紧接着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
但如今,出于经济效益等各方面考虑,农户养蚕规模逐年减小。因此,如何更好地将传承千年的农作智慧,让桑基鱼塘传统种养模式衍化新生,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专家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省农业厅蚕桑首席专家吴海平说,“蚕桑产业除了养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等,特别是其蕴含的生态旅游价值,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蚕桑资源利用的一个新亮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张国政建议,应充分挖掘蚕桑文化资源,将蚕丝产业的文化与生态优势相结合,在产区农村开发蚕丝文化旅游、蚕桑生态旅游、蚕桑科普旅游等,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