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种草防螟虫 建岛护天敌

鄞州防治水稻害虫有新招

  稻田不用农药是天方夜谭吗?种植成本会增加吗?水稻的米质有变化吗?近日,笔者随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工作人员和省农科院专家来到田头,一探究竟。
  宁波鄞州区东吴镇宝瞻公路旁的连片五百余亩稻田,采取了与传统水稻害虫防控不同的模式,即省农科院提供的生物防治技术。
  这里的稻田有泥垒的生态田埂,田埂上还长满了杂草。“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杂草啊!是经过反复实验筛选出来的功能性杂草——香根草”。省农科院的田俊策博士介绍说:“螟虫被引诱到这些草上产卵,水稻被侵害的概率自然就会大大减少。你看,田埂上按一定间隔种了芝麻,在田边留草和撒种草花,再冬种绿肥,这些统称为栖境植物、储蓄植物和蜜源植物,是给害虫的天敌——寄生蜂、蜘蛛提供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改善天敌生存的微气候;通过生境调节和昆虫行为的调节,达到保护天敌,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整体对水稻害虫生物防治的效率。”
  “这是一个人工建成的生态岛。”顺着田博士指的方向,远处隐约有小岛建在稻田内中间。走近发现,岛边环绕着一汪清流,水生植物扎根其中。“这是模拟湿生环境,主要是为了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稻田中的害虫天敌——青蛙、蜘蛛和寄生蜂。生态岛包括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种植了芝麻、波斯菊、千金子、秕谷草、茭白等植物,种类比稻田里的更加丰富,为水稻害虫天敌提供越冬、越夏场所,在水稻收获或施药等农事操作干扰时为天敌提供庇护所,这里也是天敌的繁殖场所。”“在这套生态系统中还应用了控肥、控苗、控病虫的控肥减害技术。虽然减少了氮肥使用量,但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控制了无效分蘖和害虫繁殖速率,增强了天敌控制能力。”通过田博士的介绍我们才明白,水稻害虫防治技术可不单是种种草、养养寄生蜂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完善合理的稻田生物多样性布局。
  据省农科院的吕仲贤介绍,应用这套生物防治模式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以上,害虫危害损失总体控制在3%以下,稻米达到无公害标准,逐步恢复和强化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控害功能,保持水稻的稳产优质,可谓是一举多得。
  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的周志峰告诉我们,这片稻田今年没用过一次农药,而稻米产量仍旧保持稳定;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闻起来清香,手感干燥、有弹性,消费者食用更安全、放心。
  用这种方式种稻,其效益又如何呢?鄞州区东吴镇小白塔粮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吴敏珊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季水稻每亩的施药、人工成本要200多元,这项成本省下了,虽然种植诱虫植物和芝麻,每亩成本要700元左右。但这样产出的稻米,每公斤市场售价可卖到20元,比普通稻米售价高出数倍。田埂边种的芝麻收获后,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邵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