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誉为印度“母亲河”的恒河在国际舆论中一直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焚尸旧俗,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警示人们,治理恒河污染迫在眉睫。如今,令人颇感欣慰的是,印度政府相继展开的恒河治污计划正在加速,“拯救恒河”的经验或将成为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国际范本。
现状:排污现象尚未得到遏制
今年5月18日,印度总理莫迪来到瓦拉纳西,宣布启动新一轮“清洁恒河”行动。5个月过去了,瓦拉纳西是否有了变化?当地旅社老板瓦桑德拉说:“店铺受到更多的约束,生活垃圾由专人负责清理,谁要是敢再向河里随意倾倒垃圾,每天都会被巡逻的警察惩罚的。”
“恒河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脏,却也并不如你看到的那么干净”,K·卡普尔是印度公益组织“拯救恒河”的一员,他说:“看似干净的恒河水,某些河段大肠杆菌实际上超标数千倍。另外,恒河上游不少工业城市的废水排放还没得到有效控制,水中的砷、镉、汞等重金属物质都不同程度超标。”
在“拯救恒河”组织看来,1986年拉吉夫·甘地政府展开的“恒河行动计划”,面对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以及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由于资金缺乏、硬件设施不到位、政府配合不力等因素,在施行20年后,恒河污染程度甚至变得更加严重。K·卡普尔介绍,“恒河行动计划”的初期目标是在恒河沿线建设25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每天处理污水10亿升的目标,但实际情况是,在这些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升至50亿升的情况下,仍难应付每天超过120亿升的污水。
2009年辛格政府上台以来,印度已从世界银行得到超过10亿美元贷款,治污配套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恒河沿岸污染企业违规排污的现象仍屡有发生。今年10月8日,印度水资源部长乌马·巴尔蒂宣布更为严厉的“禁排措施”:明年3月31日之前,恒河沿线所有工厂必须配备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否则工厂关门。
目标:3年内让河水变得干净
从提出恒河污染治理至今已近30年,印度政府已逐步意识到,完成这一系统工程需要更强的执行力、更科学的规划以及更广泛的合作。
近期出台的一份恒河研究报告指出,全长超过2500公里的恒河有相当强的自净能力,这有赖于喜马拉雅山麓丰沛的水源。但近300年间,恒河中上游的原生植被遭到人为破坏,英国统治时期砍伐了该流域大量的胡桃和橡树,并代之以经济价值更高的松科植物。而在恒河沿岸复栽原生树种有助于水土保持,令恒河保持较高水位从而能够冲刷污染物,目前印度水资源部已将该项目列入恒河治理计划。
从流域治理来看,恒河所辖的亚穆纳河、拉姆根加河、戈默蒂河与卡克拉河等主要支流都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这些河流经过之处正是印度人口最为密集的北方邦、比哈尔邦、新德里首都等,直接关系到近5亿印度人的生活。
为了解恒河流域的污染现状以及成因,挪威、美国等国科学家已组成联合考察团于今年8月展开对恒河污染的调查,试图从工业生产、社会风俗、自然条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找到根治恒河污染的方法。
对于恒河治污的时间表,莫迪政府负责“清洁恒河”计划的乌马·巴尔蒂表示:3年内恒河水有望变干净。对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贾德拉·帕乔里表示,公众参与对恒河治污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民众以及各类公益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到“清洁恒河”计划中,对政府治污资金的利用、计划执行进度以及效果考评等各方面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印度民众、特别是恒河流域的民众也应该意识到,恒河污染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不能以污染恒河为代价,提高卫生意识对清洁恒河同样重要。
(摘自《人民日报》 邹松/文201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