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畜牧兽医

饲养量超31万只,年产值可达5.6亿元

湖州是这样振兴湖羊产业的

  •   湖羊产业是一种节粮、经济、高效的畜牧产业,也是我省畜牧业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一张亮丽名片。在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中,湖州市立足湖羊特色资源,自2013年起实施湖羊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目前,全市湖羊存栏31.09万只,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每年出栏湖羊数量约28万只,按平均每只湖羊500元利润核算,养殖户增收1.4亿元左右,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6亿元。
    生态循环养殖,提升集约化水平
      当前,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许多地方对发展养殖业避而远之。然而,走进长兴永盛牧业有限公司的湖羊养殖场,轻柔的“咩咩”声不绝于耳,饲养员正穿着工作服,推着手拉车给湖羊喂食。原本印象中脏乱且还充斥着一股膻味的羊舍,在这里,已变得干净整洁,这归功于生态养殖。
      近年来,湖州市引导各湖羊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完善治污设施,做到羊粪直接装袋为有机肥,污水“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排至集污池处理后就近就地消纳,并配套规模适应的消毒、防疫和养殖设备,实现湖羊养殖零排放,确保新建羊场全部达到标准化生态羊场建设要求。
      除了生态养殖,湖州还抓优农牧结合,创新种养结合模式,达到种养良性互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长兴芦笋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增加,芦笋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如乱丢弃会污染环境,焚烧处理也会引来废气。而这些秸秆作为湖羊饲料的话,这就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掌握了芦笋秸秆青贮技术,仅永盛牧业一年就能消化1800亩左右的芦笋秸秆。原本让农民头疼的芦笋秸秆,如今成了增收的新来源,长兴县的“芦笋秸秆—羊—肥”循环模式也获得全省十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奖。如今,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等都变废为宝,甚至连桐乡的菊花秆也被变废为宝。此外,南浔区的羊场配套牧草基地、蔬菜基地配套羊场等农牧结合模式已在中田农业科技、鼎鑫生态农业、绿之源生态农业等农业企业普及应用。
      同时,湖州着力抓好标准生产。制定《湖州市湖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湖羊饲养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从标准化、规范化、良种化入手,指导各养殖场积极开展肉羊标准化羊场创建,目前已累计创建标准化湖羊养殖示范场国家级3家、省级3家、市级9家。
    注重主体培育,提升规模化水平
      要提升湖羊产业规模化水平,首先要加强主体的培育。近年来,湖州市重点选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核心场进行引导培育,创建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的示范羊场。目前,全市有366家养殖场湖羊存栏100头以上,存栏500头以上湖羊场62家,今年还新建成千头以上规模羊场5家。
      其次是创建一批合作组织。加强湖羊专业合作社建设,探索组建湖羊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出保种、供种、饲料购销、市场开发及新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等服务项目,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湖羊专业合作社15家,入股社员500余人、联结市内外养殖户约1500家。
      三是打造一批良种基地。全市已建立南浔区练市镇、长兴县吕山乡等4个湖羊保护区,吴兴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湖羊保护区。严格实施湖羊本品种选育,加快良种繁育,目前已建成种羊场14家,形成了年产2.5万只的繁育种群规模。同时,将湖羊引种繁育、产业化培育、牧民增收作为对口援疆的一项重点工作,2012年与新疆阿克苏地区签订了《湖羊产业发展技术合作协议书》,至目前已输疆湖羊羊种2.5万头。
    突出产业互动,提升品牌化水平
      做响湖羊文化,塑造品牌之魂。湖州积极组织申报湖州湖羊地理保护标志,鼓励湖羊系列产品的品牌创建,如今,长兴“马头湖”合作社及商标、南浔“练市”湖羊红烧肉整体商标、德清新市“张一品”羊肉品牌等在业内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通过“湖羊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将民俗文化活动与湖羊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借助“文化搭台”,实现“产业唱戏”。湖羊主产地南浔练市镇被省畜牧产业协会授予“湖羊文化名镇”。
      做大产销市场,营造品牌之势。瞄准上海等周边城市以及回族人群,主动出击开拓市场,并改传统宰杀统货销售为羊胴体分割销售,开发剔骨生湖羊肉市场,为羊肉串、火锅涮羊肉增添肉源,打破了北方羊肉一统天下的格局,南浔区练市新华湖羊交易市场的湖羊肉80%进入上海市场。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数量,形成了产销互促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做长产业链条,增强品牌之效。湖州市积极推动湖羊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现已基本形成了饲养、肉食、育种、制革、裘皮服装等与湖羊直接关联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全市已有湖羊屠宰加工场2个,制革、手套、皮草加工等企业近100家,一定规模的红烧羊肉加工点30个。同时,借助节庆活动将湖羊产业融入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中,逐步建立起产销融合、旅游观光的湖羊产业新业态。
    强化服务保障,提升可持续水平
      合理的规划有力的政策,可为湖羊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湖州明确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湖羊产业振兴计划,出台《湖羊产业振兴三年计划》,提出实施种业培育、主体培育、资源循环、科技创新、市场开发、文化品牌等六大工程,初步建立湖羊保种繁育、产业组织、生态循环、科技支撑、文化支持五大体系。对新建设的原种和一、二级种羊场实行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养殖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l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实行农牧结合的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30万元补助,购置的养殖设施、设备享受农机补贴;羊痘等疫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均由政府免费提供。各湖羊主产区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湖羊产业发展的政策。
      同时,该市湖羊产业联盟采取“1+1+N”模式强化科技平台建设,通过1个院校专家团队对应1个本地专家团队和1批经营主体,有效解决湖羊生产技术难题;探索技术入股,筹建湖羊研究所,进一步开展湖羊品种保护选育、饲料开发、疫病防治、产品加工以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升湖羊产业可持续水平。同时,结合“进村入户”大走访、“双服务”等活动,采取技术培训、现场推进、咨询指导和研究推广项目等方式,服务湖羊产业发展。
    胡农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