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蜂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蜂,努力开发新产品,着力树品牌,创名牌,不断完善产业链,养蜂业已成为农业的一项特色产业。据统计,目前我省蜜蜂饲养量稳定在11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7万-8万吨,蜂王浆2000吨,蜂花粉3000吨,养蜂产值达11亿元。但我省蜂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不断凸现,如效益不稳、成本增加、后续乏人等等,推进蜂业的转型升级是我省蜂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发展规模化养蜂
目前,我省有1万多个蜂场,平均养蜂规模在100群左右,大的有500-1000群。但生产现状仍处于传统养蜂方式,以手工作坊式养殖为主,规模普遍偏小,条件简陋,操作不规范,导致先进的养蜂机具用不上,标准化生产规程难操作,现代化养蜂技术推不开,规模效益无法实现,严重制约了我省现代化蜂业的发展。
发展规模化养蜂是实现现代化蜂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省蜂业转型发展的方向。要突破传统养蜂思路的束搏,稳步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初期以饲养1000群左右规模的蜂场较为适宜。由于我省缺乏大蜜源场地,要充分运用以往积累的放蜂路线和成功经验,科学研判气象资料,逐步在省外选择蜜源充足、蜜质好,花季长、生态条件好的大蜜源场地作为放蜂路线,拓展并建立一批优质放蜂基地和越冬春繁基地。不过,要避免远距离长途奔波,频繁转场,以减少劳动强度,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同时要选择产量高,适合规模养殖的意蜂高产“蜜王”作为当家蜂种,专业生产成熟蜜和优质蜂蜜。
另外,还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向规模、向管理要效益。
拓展养蜂增收渠道
长期以来,我省蜂农只追求生产蜂产品来获得经济效益,收益渠道单一。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增效和蜂农增收的研究,先后在金华和平湖、江山等地开展了蜜蜂授粉试验。试验证明蜜蜂授粉能使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且随着大棚设施农业的快速推广,蜜蜂授粉增产的潜力十分巨大。蜜蜂授粉的农作物产品产量高,品质好,出售价格也高,可有效提高种植户收入。同时,种植户采取向蜂农购蜂授粉的形式,每群价格在300元左右;采取租蜂授粉的形式,每群支付150-200元的租金,在解决人工授粉劳动力紧张、工资成本高等难题的同时,也为蜂农增加了收入,达到了种植户和养殖户都增收的目的。
推广蜜蜂农作物授粉,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维护生态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蜜蜂授粉正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并逐步向周边辐射的良好势头。金华、平湖、江山、桐庐等市、县先后建立了一批油菜、草莓、西瓜、火龙果、猕猴桃、枇杷等作物蜜蜂授粉试验和示范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立蜜蜂授粉基地50多个。
要把授粉作为养蜂的一项收入来源,除了加大蜜蜂授粉技术宣传力度外,还要完善蜜蜂授粉技术服务体系,培育新型的蜜蜂授粉主体,形成一批专业化的授粉蜂场,建立专业化授粉公司和授粉服务中介机构,完善市场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
强化蜂产品精深加工
我省蜂产品加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批蜂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省有数十家一定规模的蜂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蜂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养蜂组织化进程。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联基地的生产模式,实施订单蜂业。
桐庐是全省蜂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范。上世纪80年代初,桐庐曾被列为全国的养蜂重点基地县,1983年该县养蜂5.45万群,养蜂产值855万元。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桐庐开始从养蜂向蜂产品加工转型,2013年桐庐养蜂6.45万群,养蜂产值6800万元,全县蜂业总产值5.53亿元,产值主要来自蜂产品加工增值,为我省蜂业转型升级开创出一条成功之路。
提高养蜂经济效益是促进蜂业发展最有效的动力,而通过蜂产品加工增值是提高养蜂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蜂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还存在小而分散,产品精深开发力度不足,知名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因此,我省下一步发展蜂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明确规划,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形成合力。要增加资金投入,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进一步注重品牌意识,积极树品牌,创名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要通过技术改造,技术更新,努力把蜂产品加工业打造成环保节能产业。
陈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