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的铁皮石斛产业无论组培技术、栽培技术,还是市场营销都走在全国前列,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这项技术也让一些濒危的中草药重新焕发生机。在民间素有“药王”、“金草”、“神药”、“鸟人参”等美称的金线莲,通过组培技术,其产业化重现生机。
去年,入驻金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金华市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台湾、福建等地引进金线莲进行组培生产和市场拓展,经过一年多努力,公司年产组培苗3000万株,在全省各地建立了5个生产基地,成为目前全省最大的金线莲生产基地,并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开展浙江省内金线莲野生分布调查,取得新进展。
人工组培种植获成功
位于金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市农科院试验场一厂房中的金线莲组培车间内,20多名身着无菌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忙碌着,有的熟练地用燃气灯对玻璃培养瓶进行消毒;有的将成熟的香蕉捣成软泥,并加入葡萄糖、土豆等材料配置成培养基质;有的用剪刀修剪金线莲,将其接种到培养瓶中。“制备培植基质只是第一步,要培育出金线莲还需经过培养基灭菌、培养基存放、接种、移入培养室育苗、转入大棚炼苗、分类种植等多个复杂流程。”一直从事金线莲培育工作的技术员吴梅说,除了利用培养基质促进金线莲的成长,培育幼苗也是培植金线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帮助接种后的金线莲幼苗实现优胜劣汰。处于无菌状态玻璃瓶中的幼苗,存放在24℃-25℃的恒温室中培养,其间由人工剔除受感染的植株,3-4个月后,原本在野生环境中较难成活的金线莲幼苗会变得生机勃勃。
经过室内培养后,已经成熟的金线莲还需离开恒温室,到室外接受自然光的照射,这也被称为“炼苗”。“经过自然光照的作用,金线莲能够逐渐适应自然环境,有助于金线莲富积更多营养物质,产生更好的疗效成分。”吴梅介绍。通过组培技术,金线莲由野生状态转变成人工培育种植,不仅大大加快了金线莲的繁殖速度,品质也更均衡,更适合规范化管理、工厂化生产经营。
产业前景在于产品深加工
眼前这些金线莲,嫩绿的叶子上,条条金线光彩夺目。据悉,金线莲具有凉血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胆固醇过高、动脉硬化、脑中风等有良好效果,在保肝护肝、改善体质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通过院企合作的模式,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并回购产品,采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以企业产销为主、农户参与种植的产业化路子,不仅有效缓解金线莲供需矛盾,还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等问题。
技术人员已开发出直接栽种在篮子或者盒子里的金线莲,像花草一样养护,不仅方便鲜食,还能观赏。“这种栽种方式很适合家庭,一次要炖多少就采摘多少,很新鲜。”吴梅介绍,这些栽种在篮子里的金线莲,原先生长在树下,植株挺拔,金叶脉络特别漂亮,放在室内阴凉的地方,保持土壤湿润,就可以种植很久。
“中高端深加工系列的产品仍然缺乏。”公司负责人说,金线莲深加工产品,如金线莲胶囊、口服液、速冻产品、饮料、含片等,能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增加效益,促进整个行业的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金线莲产业化
生长在台湾、福建等地的珍稀植物金线莲,要想在金华落地生根并非易事,一些技术上的难题需要不断攻克。为此,浙江省科技厅、金华市科技局都把金线莲产业化作为重大专项科技攻关项目来推动。“金线莲人工栽培技术方面的实践在浙江属于空白,种苗退化如何提纯复壮,大棚、林下种植病虫害如何防治等也是空白。”主攻金线莲组培技术多年的浙江农林大学邵清松博士说。
这些天正是金线莲开花时节,邵清松博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生产基地开展技术攻关。如何让金线莲授粉,用种子繁殖下一代是一项加快商业化进程有效途径,这项技术在全国还是空白。金线莲的猝倒病防控也是生产环节中的难点,经过科研人员反复实验,已取得一定成效。
邵清松说,通过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努力,优化金线莲种植技术,让农民像种青菜一样种金线莲,才能加快推进金线莲产业化。
陆旭生 郑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