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番薯收获的季节。在奉化市大堰镇西畈村一幢农舍里,村民们围观着一篮篮大小均匀的富硒紫番薯,惊叹地说,真不愧是“番薯大王”的杰作!
叶士海,今年57岁,是赫赫有名的“番薯大王”,曾作为“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标兵”的杰出代表,到北京怀仁堂领过奖,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然而,他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他研究的番薯定位结薯栽培法能得到广泛推广。
教书先生种番薯
“幼时,父亲身体欠佳,家里很穷,常常吃不饱饭。8岁起,我就下地干活,上山割猪草、打柴、放牛,我对农活儿很熟悉。”叶士海回忆说。
后来机缘巧合,叶士海来到母校任教。“当时家家户户别说是稻米不够吃,就连充饥的番薯也不够!”学校决定在校园旁开辟一块空地,教学生们栽培技术的同时,也能添补伙食,叶士海毛遂自荐担当起这份责任。
从那时起,叶士海开始研究“如何使番薯增产”这一课题。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一株被学生不小心踩断的苗尖,泥土下却结出大薯块。同时他注意到,那些长得藤粗叶肥的番薯,结的薯块却很小。这一发现,让叶士海开始了长达5年的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叶士海种植的番薯亩产(折合数)首次超过5000公斤。1983年,叶士海在20.54平方米的坡地上种的4株番薯,共结出341公斤薯块,其中最大一株收获了 94公斤。那一年,“番薯大王”叶士海的名声就传开了。他还发表了《番薯定位结薯栽培法》,并正式受邀出席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国际旱粮作物栽培研讨会”,“我总以为自己在做梦。” 叶士海回忆当时情景时说。
“番薯大王”无奈转行
“北京回来后不久,我一个月时间里跑了省内数十个县市讲课,我一心想把‘番薯定位结薯栽培法’推广开来!”叶士海告诉笔者,由于当时不具备视频录播条件,光靠理论培训是不够的,必须从插苗成活到后续管理,对各个操作环节作现场指导,方可使该栽培法被吸收和应用。
之后,人们有了细软的白米饭吃,淡漠了番薯。“番薯的命,也就是我这个‘番薯大王’的命。”他一直希望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试验田”。
心系番薯栽培
眼看近几年土地肥力大不如从前,如何让土质长久肥沃,成了叶士海的一个心结。1997年,叶士海一家来到了东吴镇河头村雷竹山。面对150余亩风大干旱、保水保肥性能差的土地,他毅然与村里签订了为期20年的承包合同,在这片荒山野地里种上果树和竹子,探索经济林粗放栽培高产模式。
没过几年,叶士海的这片竹林地每年可产竹笋5万多公斤;他的果园,不仅长期免用抗菌剂农药,免施磷钾化肥,结出来的水果口感也好,不愁卖。
经历了这么多事,番薯仍是叶士海心中最牵挂的事。近年来,许久乏人问津的番薯,被科学证明是改善机体营养、防止“富贵病”的最佳食粮,这让叶士海重拾种番薯的信心。“‘番薯定位结薯栽培法’既能让产量提高数倍,又是一种可控优质结薯栽培的完整技术成果;由于这项技术程序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能有一个专门研究机构来负责研究和推广。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未了心愿!”叶士海说。
吴晓鹏 毛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