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放
近几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壮大,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契机。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方案》,更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导向及政策支持,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电商换市”,对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台州市具备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和条件:一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今年,台州市先后出台了《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规划(2013-2017)》、《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文件。2013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209.13亿元,居民网络消费176.62亿元,网络零售顺差达32.5亿元。在阿里研究院评选的“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城市”中,台州名列第24位。二是以农民信箱为基础的农产品信息服务成效显著。目前,台州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已达38万人,并建立了一批由超市、饭店、食堂和农产品配送机构等为主体的农产品集团采购企业数据库,用户达1.4万家。2013年,台州市各级利用农民信箱发布“每日一助”服务短信1878条,农户因此接到各地咨询、洽谈电话约11.8万个,达成交易意向4600余万元。三是农产品淘宝卖家已初具规模。截至 2014年 11月 21日,以“农”为关键字,以“食品市场”为类别,以“台州”为物流发货地的台州农产品淘宝卖家已达233家,居全省第4位。四是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台州市主打的具有本地优势和专业优势的电商服务平台发展迅速。如台州商城网与阿里巴巴合作,计划在年底前建成主打地方特色土特产和旅游资源的“台州特色馆”;以农产品为主导的1号店“特产中国·仙居馆”顺利开馆;台州最大的海鲜干货电子商务平台——浙江长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目前,台州虽已具备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但同省内的杭州、宁波等地相比,还存在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农业主体认识滞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加快发展。
(一)强化政府主导,优化发展环境。要进一步细化《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出台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在城郊和主要行政村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网店。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加强区域合作,建立有利于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移动通信、WIFI热点等通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
(二)统筹规划设计,有序推进发展。要大力推进台州商城网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设,主打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地方消费门户网站,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开展网上交易。依托淘宝“台州特色馆”,推动农产品进淘宝;实施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子商务帮扶行动,为其开设淘宝店提供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要加快构建农业020平台(020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推出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服务,开辟线上营销带动线下经营、消费的新模式。继续强化以农民信箱“每日一助”、网上农博会为主导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要深化与电信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协调做好省12316云呼叫平台及“农技咨询”移动智能终端应用。
(三)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进程。要立足实际,研究制定扶持发展品牌农业的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帮助各生产主体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申报工作。借助品牌经营,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和发展“农户+网店+配送中心”的模式,全力拓展电子商务和实体店相结合的批发零售服务。政府部门要联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物流企业,加大对农产品技术标准、计量标准、作业和服务标准、成本计算标准的研究,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要完善市场预警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四)培养现代农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要发挥好农广校的培训主阵地作用,教农民掌握检索网络信息、网上交易及风险防范的方法,鼓励农村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建设。
(五)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要加快实施农业综合体项目,打造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新载体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尽快建立范围更大的农产品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展示展销中心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提倡成立农民销售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和保鲜水平,加快实施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电商发展计划。
作者系台州市农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