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1月12日,记者来到平湖市新仓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随处可见一个个打捆好的稻草堆。见此情景,记者不禁有些疑惑:这些稻草整装待发,是要去哪儿?看出了记者的不解,平湖市农经局科教科的查袁法卖了个关子:“我带你去地里看看,就有答案啦。”
在新仓常青食用菌产业园的蘑菇棚里,大清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采菇工头戴矿灯,双手在菌床上穿梭,一朵朵洁白肥嫩的蘑菇便进了篮筐。这些鲜蘑菇当天就会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答案全在这个菇棚里。”产业园负责人张喜中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你看这菇棚的草帘子是用稻草做的,菌床的主要材料也是稻草,稻草和粪肥混合发酵后,是蘑菇最好的养料。”
在不少农民眼里稻草是“鸡肋”,而在张喜中眼里则是宝贝。张喜中的蘑菇基地面积达38万平方尺。每年水稻收割后,他就从一些粮食专业合作社收购稻草,每平方尺需要3公斤稻草,他的基地可以消化1100多吨稻草。“每平方尺的蘑菇产量在1.5公斤左右,按今年的行情计算,每平方尺产值9元左右。最高年份,每平方尺有11元呢!”张喜中对蘑菇产业的前景颇为乐观。
稻草的问题解决了,那么5月底6月初,蘑菇采收期基本结束后,这些废菇渣又该如何处理?“以前随便堆在河边路旁,现在我们自己搞了30亩芦笋基地,消化了一部分,剩下的有种芦笋的合作社会上门来收,就像我收稻草一样。”张喜中说。
说话间,记者来到了张喜中的芦笋基地。“你看我的芦笋,长势多好。不是我自说自话,这多亏了废菇渣。”
张喜中的话,记者在平湖市华凰果蔬专业合作社又得到了印证。华凰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芦笋103亩。“每年基地需要废菇渣300吨左右。”合作社理事长孙建良说,“用废菇渣做基肥,泥土松,利于芦笋生长,长出来的芦笋更粗壮一些,比别人的每公斤能多卖1.5元呢。”
孙建良给记者仔细算起账:芦笋亩产200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10元的价格计算,亩产值就超过2万元。“去年,合作社产值200多万元。”
“用废菇渣作基肥,既可培肥土壤,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查袁法说,平湖市还对经济作物年使用废菇渣1万平方尺以上的合作社,给予每万平方尺300元的补助。
“因为芦笋可采收多年,所以用肥量较多,一亩地需废菇渣5-10吨。不过,我的基地每亩只能用到3吨。不够的部分,就用我自己生产的有机肥。”孙建良告诉记者,“我这里是芦笋母茎废物利用的示范点。粉碎加工后的芦笋母茎经过发酵后,到下一季芦笋种植时,可以当作肥料施用。”
事实上,这个“稻-菇-芦笋”模式串起的生态循环链还在“发酵”:平湖谷元元营养饮品有限公司利用芦笋生产中的废弃秸秆,开发出了芦笋饮料、芦笋茶,另外,平湖市还在探索利用芦笋秸秆种植食用菌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