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农村信息报》记者的日子
□陶润浩
1983年秋,我调入湖州市农业局从事农情综合工作。时隔一年多,《农村信息报》诞生了,因工作关系,我有幸成为她的特约通讯员。
那时正值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时代在呼唤信息,“三农”在渴望信息。我一方面卖力地为省里唯一的“农”字号报纸《农村信息报》做二传手,把报上调整结构的典型转摘在局里编的《农情反映》上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发掘当地典型供基层参考。记得在德清县三桥乡访问养猪大叔白福贵时,了解到他全年养猪93头,出售给国家66头;承包水田14亩,提供商品粮0.6万公斤,年收入1.6万元。因为种养业齐头并进,不仅解决了饲料和有机肥的供应问题,还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他也成为当地致富的新星。我立即向《农村信息报》发稿,并通过《农情反映》转发各地,一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另外,当时的湖州市郊区塘南乡有一个回乡青年,在自家庭院建起10多平方米水泥池放养黄鳝,半年净收入380元,开创了庭院农业的一条新路。这个典型在《农村信息报》刊出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后来,为扩大这些典型的宣传面,我们还会同湖州市农委编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典型事例选编》两辑,分发各地学习应用。据统计,198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4%。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几经波折的农技队伍建设也被纳入正轨。那时的《农村信息报》密切配合“农业两法”宣传,连续刊出各地建设动态,大幅报道农技战线上的先进事例,弘扬农技人员默默奉献的“蚯蚓”品格和敢于执法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五有”农技站建设、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教育、农业职称评定等工作,有效地巩固壮大了各级农技队伍,呈现出机构稳、人心定、活力增的新局面。这时的《农村信息报》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三农”的忠实耳目和人们的良师益友。
回顾与《农村信息报》十八年的交往中,我们始终走订报——读报——用报——再订报这一流程。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出门带报、田头读报、工作中用报蔚然成风。有一次下乡,我们看到几个喷施完农药后在田头休息的农民朋友,在阅读《农村信息报》上的农药知识介绍。他们说,一直来喷药只讲用量不管风向,结果是浪费了农药,白费了工夫,吃煞苦头;现在懂得,喷药一定要讲科学。
多年来,在《农村信息报》的引领下,我学会了练耳——广听各类“三农”信息,练眼——敏锐捕捉新闻,练腿——深入农业第一线,练手——勤写信息文章,练心——忠于“三农”、奉献“三农”。我曾为《农村信息报》等报刊撰写过不少信息文章,其中《试论农业信息的网络建设》等两篇文章荣获首届和第三届全国农情信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和二等奖,并多次被评为农业部、省、市的先进信息工作者。最让人难忘的是,1987年11月,经上级批准,我正式成为《农村信息报》市地记者站站长,并领到了记者证。当我捧着这绿色的证件时,热泪盈眶,彻夜未眠。翌日天刚亮我就匆匆赶往杭州武林门车站,在售票窗口第一次使用记者证买票,只5分钟就坐上回湖州的班车,一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如今,我已退休十余年,可是与《农村信息报》的情愫永志不忘。单位给离退休人员赠订《农村信息报》这一举措至今不变。每当我捧起这份富有特殊感情的报纸,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那本退休的记者证,因为它记载着我的一段难以忘却的人生历程……
(作者系湖州市农业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