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2009年,衢州市衢江区周家乡宅基村的宁亚萍致电本报,说这几年她投资什么亏什么,养猪、养鸡、种笋和枇杷橘子等,都亏了钱,想请本报帮助她找些有技术的人,拉她一把。为此本报记者专门撰写了文章,介绍她的情况,希望有人能帮助她。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衢州市,了解宁亚萍近况。没想到的是,过去宁亚萍想着其他有技术的人才能去帮助她,结果现在她家里就出了一位新的人才——就是她的女儿饶胜男。在衢江区周家乡龙园村的“老五家庭农场”,记者见到了这位回国不久的海归硕士,她正与母亲一起给鸡喂食,“刚开始做农活是有点不适应,毕竟小
时候接触少。不过我觉得,一方面,边学边
做,肯定会慢慢适应越做越好;另
一方面,我的重点是发挥自己
的管理专长,把家庭农场
这个企业做好。”饶胜男
笑着说。
1984年出生的
饶胜男大学选择了
莫斯科国立大学语
言专业,后转攻社
会管理专业,研究
生毕业后,在莫斯科
一家旅游贸易公司担
任市场经理的她,年薪
达人民币30万元,可
谓学业、事业小有成就。
“因为父母经营8年的
农场一直没什么起色,2013年
我最终决定回国。”饶胜男坦言,2005年起父母转包了350亩荒山,投入几百万元,陆续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前四五年一直在摸索,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特别是疫病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但是他们一直坚持下来了。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尤其是在2009年国家帮助平整土地后,她们家把发展重点转向了水果种植,现在土鸡蛋和四季水果的市场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了,这就需要更专业的经营管理。以主人的身份来管理农场,做事就会更用心。饶胜男一回到农场,就和家人进行了明确分工,父亲负责种植,母亲负责养殖,而刚涉足农场的饶胜男负责经营、管理和财务,懂事孝顺的她还忙里偷闲常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减轻他们负担的同时,从中学习种养知识。“我们年纪大了,网络之类的都不懂。”宁亚萍说,“现在做家庭农场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女儿有新方法、新思路,对我们家的养殖、种植肯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做家庭农场,就是经营一个农业企业。回来以后,农场规划设计、营销模式、农产品等级评定等方面,我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计划。”对此,饶胜男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我还缺少农业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一直在阅读《农村信息报》,了解农业的动态信息以及政策,并向同行、专家和老师请教学习,这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