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隔代育儿遭遇方言“打架”

专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小夫妻来自不同地区农村,父辈又往往不太会说普通话,导致育儿过程中普通话与方言“打架”的现象在不少宝宝身上显现。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岁左右逐渐理解语义,但在这之前的1年,他处于语言的“吸收期”,已经开始练习控制发音、掌握语义,为日后的“开口说话”做准备。在10至14个月,孩子往往就能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能被他人理解的词了。如果家中存在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干扰,可能说话晚一些,但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实际上,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门,小时大门是完全敞开的,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渐渐关闭。复杂的语言环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多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的语言学习能力可能更强。
  孩子还拥有自我内化多种语言的能力。孩子在多语言环境下成长,一般说话较晚,且有可能出现各种方言混在一起表达的现象,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内化,便会分清各个方言的差别,游刃有余地切换。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口音问题。
  (摘自《生命时报》 李君/文2015年3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