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微商要发展 不能靠“杀熟”

  这个时代,打开空间和朋友圈,就仿佛在逛淘宝,就像网友说的:天冷提醒你加衣,佳节祝福不会少,除了父母,也只有微信上的这帮微商了。
  不做微商,自然很难明白其中的乐趣。不过,刷屏也好,自嗨也罢,商业生态不能悖逆基本的公序良俗。目前,微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弄虚作假。从交易对话到转账记录,从效果展示到检验报告……所有能帮微商揽客的内容都能定制,“微信对话生成器”、“支付宝转账截图生成器”和“网银转账截图软件”等应用软件,还有贴心的“使用指南”,成了不少微商刷记录的“神器”。
  二是无牌照直销。《直销管理条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如果没有直销牌照的产品,在层级代理上偏好虚拟化、金字塔化的奖励体系,那么,这种蛊惑“霸道总代式”暴富梦的营销方式,就离传销很近了。
  三是透支社交情感。1000多万微商的背后,是社交媒体被过度商业化的现实。去年年底,一则段子被疯传:“常年在我朋友圈开店卖衣服、卖面膜、卖洗发水、卖手表、卖鞋子、卖包包、卖甜品还有卖水果的店主们,已经年末了,租金麻烦你们按时交一下,年关难过。”有人说,微商“杀熟”的营销模式,令网络时代人际情感随时面临被“折现”的危险。
  在“互联网+”时代,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然不能将微商妖魔化。广泛意义上的微商,当然不局限于在微信上开个小店,而是借助Web3.0的渠道载体,将传统交易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销售渠道突破的小型个体商业行为。微商即使百变,说到底还是“商”。既然是商业范式,总有自己的价值底线。指望无本万利,等着天降馅饼,甚至幻想靠“拉人头、占山头”来积累财富——这不是“商”,而是“骗”。
  微商肯定要往前走,“去中心化”的微商,与传统商业中心式布局,互补相融。不过,社交与电商生拉硬拽的“联姻”,再加上无节操的造势和无底线的营销,就很可能让人心生厌烦,远离微商。微商要走的路还很长,规则与秩序迟早会构建,但恪守底线是最基本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 邓海建/文 2015年4月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