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发挥生态优势 构建山区优质健康农业体系

  □董超
  2014年以来,泰顺县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级生态优质健康农产品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坚持打生态有机牌,大力培育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全力构建生态高效、资源循环、集约经营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县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园16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0个,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1%,秸秆综合利用率97.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8.5%,农产品合格率在98%以上。
坚持源头治理,净化产地生态环境
  一是注重堵疏结合。在2013年关停搬迁养殖场291个、减少生猪3.07万头的基础上,县财政3年安排资金840万元,对规模养殖场整治工程按80%进行补助,并明确优先享受设施农业用地有关政策,在审批上实行“绿色通道”。组织农业、环保等部门业务骨干,对全县存栏50头以上的猪场进行逐场踏栏、“把脉诊治”,量身定制排泄物综合治理方案。全年完成投资1010万元,创建农牧结合生态家庭牧场4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生态化改造(拆除)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2家、50-1000头规模场54家。
  二是推广高效用肥。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数据库,积极推广“配方肥现场混配”“示范合作社直供”“农资连锁经营”等服务模式。全年完成茶叶测土配方施肥6.05万亩,落实水稻、甘薯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建成茶叶、水稻、甘薯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10个、面积2.5万亩;推广销售水稻、茶叶配方肥4000余吨、商品有机肥4500吨,化肥(折纯)减量155吨,农药减量3.25吨。
  三是实施绿色防控。大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统防统治工程、综防工程等,积极推广黄板和性信息诱杀控害、杀虫灯理化诱空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植保、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5家,开展茶叶、水稻等统防统治3万余亩,农业机耕服务2万余亩。率先在全市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
  四是提高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薏苡(油菜)”“水稻-木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采用尿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及种养结合等技术措施,配套生态消纳地3.56万亩。
坚持因势利导,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一是强化认证管理。正确引导“三品”认证,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认证和培育,及时发布县级特色农业地方标准规范,全年整理主导特色产业和生产主体操作模式图22个,免费发放生产模式图11万份,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基地21个、面积2.8万亩。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推广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鼓励农业企业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项目,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全年实施县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12个,培育健康农产品示范基地13个、面积2.3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个、茶叶示范区 1个和农业精品园 2个,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0.5%。
  三是搭建合作平台。与省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15个,涉及茶叶、猕猴桃、香榧、水稻等产业培育、技术提升项目,目前均已全面启动。成立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农科院)达成校(院)地合作框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坚持全程监管,构建责任追溯体系
  一是完善检测网络。投资300万元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年定量检测农产品208批次,农产品合格率均在98%以上。实行监管重心下移,落实乡镇、农贸市场、基地专兼职监管员24人,在10个规模较大果蔬基地统一配置农残速测等设备18套,县、乡检测室全部免费开放,建立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检测网络,全年速测8000多个批次。
  二是强化农资监管。建立10家绿色、无公害农资指定服务点,并确定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点,引导生产大户定点购买投入品,实现“三个100%”,即高毒农药100%来源可追溯、100%去向可跟踪、100%质量有保证;选定25家农资店作为农资信息化建设试点,建立起农业投入品可追溯机制,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严打行动、杨梅生产与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农产品安全监管专项行动、绿剑保安全等一系列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5人次,立案20起、查处20起,结案率达100%。
  四是创新农业执法。实行农业执法12分制管理办法,对监管对象根据违法行为产生的危害程度,分别记1至12分,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3分以上的,依次给予暂停产品认证、名牌农产品申报、诚信单位评比及农业项目与补助资金申报等惩罚。全年有45家生产单位被记分通报,未完成整改的,一律不得申报农业项目与资金补助。
  作者单位:泰顺县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