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裘云峰
2013年以来,天台县以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业生产“肥药双控”,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科学合理施肥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保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路子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种地不再单凭经验
“一手强化源头治理,管、控、禁、限用农药,一手突出农技支撑,推行标准化生产。”天台县农业局副局长奚天位的一句话,点穿了该县正进行着的“种植革命”。
“统防统治用的农药都是低毒高效农药,往年种田要施4次至5次药,现在只要2次。这样,成本低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绿色安全了。”天台县鑫荣华粮食专业合作社“90后”理事长庞荣华说起这事,一脸的兴奋。
该县石梁镇双溪村的茶叶是云雾茶中的精品,原先的280亩老茶园生产的茶叶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2013年,村里打算扩大种植规模,试种后,发现茶叶品质与老茶园的有细微区别。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对新茶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提高了新种茶叶的品质。
县“肥药双控”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善亮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全县共建立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150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万亩次,统一招标采购商品有机肥5600吨、配方肥782吨。为了鼓励企业多生产商品有机肥,县里还对县域内年生产商品有机肥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给予每家5万元的奖励。
农民种地不再凭“老经验”了。据张善亮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5个千亩示范方和43个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实行“肥药双控”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示范基地配备1位首席专家和3名农技指导员,由首席专家带领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村级农技员开展课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户、业主解决难题。
绿色卫士站岗放哨
杜绝高毒农药,使用低毒农药,在天台已见成效,但天台农民并不就此满足,他们想的是如何不用农药,少用化肥。
记者在天台县九穗儿生态种植园入口处看到,一个二维码标志格外醒目,我们随手拿出手机一扫,上面显示出详细的农药及肥料追溯记录。
进入种植园,种植园负责人葛凌腾就近打开一个太阳能杀虫灯下的箱子,箱内各种昆虫的尸体有20厘米厚。
种植园的葡萄园内,黑麦草长势旺盛。葛凌腾给记者算起了一笔“环保账”:黑麦草一年能收80吨,直接还田做有机肥,每亩可减少化肥使用量50%-60%。“我们争取通过黑麦草反复还田,最终实现化肥零使用。园内有30盏太阳能杀虫灯、3万多张黄绿蓝三色粘虫板为葡萄“站岗放哨”,担负着杀虫工作。” 葛凌腾说,“这里产出的葡萄农药残留都是零检出。”
据张善亮介绍,天台县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太阳能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设施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县绿色防控面积达8万亩。2014年,全县农药、化肥销量比 2013年分别减少 13.2%和26.9%。
农资店里的新变化
该县平桥农资店负责人施坚平在向农户传授安全用药、合理使用化肥的同时,总是主动向种植户推荐无毒、无残留的农药和化肥。
记者来到他的农资店时,一位陈姓大妈正在购买农资。只见施坚平拿着销售记录表,认真记录农资名称,购买者姓名、地址等内容。施坚平说,从2013年开始,店里不再出售高毒高残留限用农药。一开始,农民们不习惯,说新买去的农药一点气味都没有,怎么会有效果,但用药一段时间后看到效果,农民们都认同了低毒农药。“有谁会不欢迎又有效又没臭味的农药呢?”施坚平说,“以前店里全是一股农药味,坐在里面跟本吃不消,现在店里农药味没有了。”
张善亮告诉我们,2013年,天台县在省内率先实行限用农药退市,对23种限用农药全面下柜封存,由县农资批发企业统一回收。同时做好源头监管,对农资门店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完整的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从种养殖大户和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聘了16名农资质量安全监督员,协助开展农资质量安全、农资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等工作,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行为。
奚天位告诉记者,下一步,天台县将按照区域全覆盖、产业全涵盖、主体全参与、环节全落实的“四全”要求,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设施投入、技术推广、产品检测等工作力度,做好“肥药双控”工作。
天台县九穗儿生态种植园通过套种黑麦草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图为该种植园负责人葛凌腾正在套种着黑麦草的葡萄园内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金国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