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拔近千米的云和梯田景区里,数十位村民正在忙碌着。崇头镇下垟村村民毛一钦正在挥动铁耙做田塍:“我们这里海拔高,天还有些凉,等天气再暖和点,就可以把耕牛牵出来耕地了。”
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云和梯田景区所辖下垟、梅竹村等地农民的春耕备耕比较“任性”,他们的田是根据景区的发展规划统一耕作的。今年立春一过,该县旅游局和农业局共同制定的“云和梯田景区农民春耕备耕计划”,就以宣传画册等形式,发放到当地农民手里。
“从2010年开始,梯田景区核心区农田的耕作就开始实行统一规划,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崇头镇副镇长高诚说。
云和梯田景区有3个主要景点,毛一钦家所在的“日出云海”是人气最高的一块,有300多亩农田。春天,蓄水插秧后的水田犹如七色彩池;夏天,绿浪翻滚似飘动的锦缎;秋天,丰收的田野衬着深蓝的天空宛如油画;冬天,白雪皑皑,安静素雅。层层叠叠的梯田中种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风景。2014年,仅“日出云海”景点就有 63万游客前来游玩、体验。“我17岁开始犁田、种稻,到现在算算也有30年了。这些年,景区发展了,我们的生活变化也很大。”毛一钦说,为了种出风景,这些年种水稻的选种标准一年比一年高。去年,景区统一选择了“丰优22号”。这个品种比起一般的稻米,生长期长了近一个月。这既能满足景观建设的需求,也能提升稻米口感。为此,下垟村专门成立了农家宝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梯田米”品牌。合作社在景区里设立了销售专柜。这些梯田米常常是刚摆上货架就被游客们一抢而空,每斤售价是普通大米的3倍多,去年一年就卖出了近3万斤。
有了统一的耕种计划,村民们的春耕备耕开始得更早了。“前阵子,每天都守着天气预报,天气暖和了,我就张罗着除草、翻土。”村民李太树说。去年,景区引进紫色稻品种,以绿色稻为底色,设计出了蝴蝶、笑脸等图案,吸引了不少上海、江苏的游客赶来一睹彩色梯田的风采。
现在,毛一钦把地租给合作社收租金,同时又在地里干活领工资,一年的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这些年,家里添置了不少像样的家电和家具。”他停下铁耙擦了把汗,看着田头盛开的梨花说,“种田还是有味道的。” 曾翠 严晶晶 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