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教育

农民职业化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继2012年8月我国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后,农业部计划到2015年在全国100个试点县培育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等加强技能培训。
  经过这几年的培育,我国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现状如何?哪些人正在加入这一群体?他们的现实需求究竟是什么?
新型职业农民有什么特点
  过去,在我国,农民更多的是一个身份印记,而非职业选择。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职业农民现状如何?
  2013年5月至10月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组成的课题组,深入浙江省富阳市、四川省蒲江县、安徽省巢湖县、湖南省石门县等6个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及萧山、鄞州、乐清、长兴、嘉善等10个浙江省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展开专项调研。
  学者们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正呈现出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就年龄结构来说,被调研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6.8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平均年龄相差不大,且50岁以下的约占被调查总数的75%。与前几年明显不同的是,被各地纳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不仅越来越具有“职业”特性,而且职业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这些数据既表明了农业本身是有可能、有条件实现社会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也意味着农业在与其他行业比较时其职业吸引力正在提高。调研中,学者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被调查区域内的培育对象几乎都具有农机作业证书和植保证书等1至2项资格证书。在495个样本中,2.6%新型职业农民已获得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农民技师、农民高级技师职称。
新型职业农民都是哪些人
“奔小康,要富强,赶快去找徐淙祥!”这是上世纪90年代在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周边60多个行政村群众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现在,当地人又将其改为“科学种田找淙祥,优质高产有保障”。
  与传统的农民不同,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村支书徐淙祥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他不仅个人租种了村里1200亩耕地,实行机械化种植,而且将张槐村创办成了太和县技术服务试点村。如今,张槐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像徐淙祥这样的农民,其实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或小型农业企业家等。
  如果说,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村干部和传统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主干”群体,农村干部带头人则是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构成“大户”,而基层创业的大学生是这个队伍里的新面孔。数据显示,在没有过任何非农就业经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61%。课题组的学者们发现,其中除了一部分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老农技员外,大部分都是近年毕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虽然这个群体在各类新型职业农民中占比还较低,但代表了未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新趋势。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经”
  与传统的农民迥然不同,不论是在农村从事种养业,还是创办合作社,今天的新农民似乎不再只是“靠天吃饭”。
  45岁的邱勤林,是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的一名普通农民。自去年起,他迷上了微信,有事没事总会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刷几下,通过与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互动,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作为湖州市农民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邱勤林怎么也没想到,一个人到中年的普通农民居然还能上大学。正是靠着从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他建起了380亩的蔬果园,成立了源升泰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子过得并不比城里人差。
  如今,在湖州农村,这样的农民大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起,湖州市依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专门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大学生。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者米松华、朱奇彪等人认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培训应采取分区域、分产业、分模块进行灵活多样培训,实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从临时型、短期型、技能型、就业型向规范型、终身制、职业型、创业型培训转型。
  在培训形式上,米松华、朱奇彪建议,国家和地方应综合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不同经济板块的地域特征,包括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和农业资源条件以及不同农业产业的特性,施行不同类型的培育培训模式。 柯进 刘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