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西昌先坐8个小时的大巴,再乘2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抵达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沿着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继续攀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比鲁山深处,是一个因山得名的小山寨——比鲁组。这里,居住着“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中的山民。
进出比鲁山,如果没有摩托车,就只能步行。由于高海拔、低气温,这里的彝族山民只能种植洋芋和燕麦,而牧羊,也就成了当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放了半辈子羊的彭伍合一直记得,他第一次看到电灯,是52年前读小学时他在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办公室里。彭伍合和弟弟彭伍呷一样,在没有电的夜晚度过了大半生。
黑夜的火
彭伍呷家仅有的3间木屋和两间牲畜棚挂在半山腰。由于木屋无窗,门小,在白天,从外面进屋,剧烈的光线反差让人睁不开眼。等眼睛适应时,你会发现,从地上到墙壁到屋顶,一片油黑。彭伍呷说,这都是常年使用松蜜给熏黑的。
松蜜是比鲁组人的照明工具。所谓松蜜,是松树分泌出的一种“油”,这种油脂会把树干染成淡红色,正因含油,这种树枝易燃,是天然的火种。但在燃烧时,伴有浓浓黑烟。“每天醒来,我们脸上、鼻子里,全是黑的。”彭伍合说。
山民们的自发电
木里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州山脉纵横,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最大达5633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在此经过,河流水能总蕴藏量高达3000多万千瓦,占四川全省的20%以上。每年数千万瓦的水电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向广东和江浙沪等。然而,“高压线在头上过,就是没有电。”当地山民说。
王友色家住羊窝子村甲尔沟组,2001年,他第一次把小水电引进到家门口。木里县的一家农机店老板曲比(化名)说,小水电最早在1990年代已经出现,那时他一年能卖几百台小发电机。
有一次,王友色在乡上看到别人安装能照亮屋子的小水电后,他花360元在自家附近的山沟装了一台。会一手木匠手艺的王友色先选定一处较高的位置,把一根笔直的树干一分为二,掏空树干做成引水用的管道,山水顺着树干往下流,经过约10米远距离后,汇入一个由树干挖空而成的木桶里,即汇聚水能。水桶下,再连接一根管子竖直向下,在约3米高的下方安置一台功率为300瓦的小型发电机。激流带动发电机涡轮旋转,电由此产生。
从发电机发电,到把电架线送到家,王友色他们用的不是各地乡村常见的水泥电线杆,而是树干,电线也是没有胶皮包裹的裸线。王友色说,一共花了1000元。
那年6月,雨水充沛,王友色一口气买了6只15瓦的白炽灯。家里有电了,一时成为村里的新闻,村民们纷纷到他家看稀奇。
然而一到冬天,王友色家旁的小水沟水量越来越少,无法带动发电机发电。他重新把小水电装在山脚下另一个水流更大的山涧,水桶也换成了铁桶,发电机换成了1000瓦的。2005年,王友色把全村第一台电视机搬进家门。这一回,全村老少更是惊奇。从此,王友色专门腾出一间屋子给山民们看电视录像,大人收费1元,小孩免费。几乎每天晚上,王友色家都有十多位村民来看录像,看完录像,他们再点着火把回家。
自从王友色装上小水电后,村里其他人家渐渐效仿。但每台发电机,通常只能用3年左右就报废。最开始,由于发电机固定不牢固,很容易被水冲歪,导致涡轮叶片损坏。现在的发电机都会被一堆石头牢牢围住。而发电机长期浸泡在水中也容易被腐蚀。
羊窝子村现在基本上是两三户人家合用一台小水电,功率多在1000瓦左右,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支撑照明和电视机用电。2010年,王友色把发电机更换到了2000瓦,以供他和大儿子两家同时使用,而真正的政府电网也快要架到家门口了。
电网架到了门口
比鲁组现有39户人家。组长沈志新说,之前没有摩托车,他要想把一件事通知到每家每户,通常需要两三天。沈志新亦是一名巡山员,3月的山林易发火灾。每年一到巡山的日子,山民们都会拉着前来宣传用火安全的乡干部,说希望早日通电。可每一次得到的回复几乎一致,“要跟着国家的指标走,有了指标才有项目,才有资金”。
从2006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力推“户户通电”工程。历经多年努力,到2014年年末,以电网延伸方式解决了全国500余万人的用电问题。余下的20多万无电人口,力争2015年内用上电。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中约2万在西藏,18万在四川。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川南山区的架网投入会高于东部地区。
曾在乡里当了6年乡长、如今已是乡党委书记的游昊说,因为资金所限,计划有限,他们不得不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将项脚乡两个距县城较近、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在2001年通过“农网改造工程”通上了电。“最大的问题,仍是资金。”游昊说,他们曾3次向县里打报告希望全乡早日通电,可得到的答复都是等待。2013年县发改委已把项脚乡未通电的村庄纳入农网建设规划,最终因为资金不足,规划搁置。据了解,2013年木里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有4.84亿元。
等了近半个世纪,彭伍合终于看到了通电的希望。
2014年,羊窝子村农网建设工程终于落地,同年5月正式开工,整个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全部由国家出资。然而,在深山中架设电网并非易事,先要打通运输线路,把电线杆运进大山里去。十几名工人在山上一待就是4个月,因工程进展不顺利,工期推迟了一个月,至2015年1月。游昊说,他们正在争取更多施工力量进山,力争早日让最后的无电村告别黑暗。
按照国家计划,比鲁组有望在2015年年底前全部联网通电。到那时,小水电也不用了,彭伍合说,“我们也可以买电饭煲了。”
(摘自《南方周末》 陈垚 王天元喻琰 黄绮琳/文 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