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6月8日在三门县举行的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实施一周年情况通报会,晒出我省渔场修复的年度成绩单:自去年5月28日我省正式启动这项行动以来,至今年5月31日,全省已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3604艘(含本省核查漏报及查扣外省的数量),完成核查总数的101.5%。目前,沿海30个有取缔任务的县(市、区)和开发区都已基本完成取缔任务,基本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为管好家门口这片海,我省开展了“史上最严的执法”行动,通过打“三无”、抓伏休、查违规、治污染,打破了海洋捕捞领域长期以来“无序、无度”和“不敢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状况。各地大力开展综合执法,形成“海上打、港口堵、市场查”的全方位、立体式打防控格局。一年来,全省共查处各类案件1695起,移送司法机关83人,清理海洋违禁渔具近11万顶(张),排查“船证不符”渔船6703艘。与此同时,全省调查摸排了336个入海排污口,设立各类海洋监测站位1941个,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环境季报制度,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种21亿尾(粒)。
“一打三整治”行动受到了渔民的称赞。三门县健跳镇建农村渔民蔡军敏告诉记者,整治前,即使是禁渔期,海上也有很多非法渔船进行捕捞作业。现在,海上的非法渔船基本见不到了,水产品的数量也慢慢增多。“为了子孙有鱼吃,不再滥捕鱼子孙”“捕鱼要守法守规”等已成为渔区群众的共识,这既为“一打三整治”行动顺利推进提供了基础,也为依法管海治渔提供了保障。
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称,尽管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推进迅速、成效明显,但要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绝非“一日之功”。下一步,我省将针对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不严、不实问题,全面深入核查,公示取缔情况。深入实施伏季休渔管理,突出“海陆联动执法、船位动态监管、异地休渔渔船及渔业辅助船舶监管、外省渔船非法捕鱼及涉渔‘三无’船舶监管”等四大重点,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管理工作。同时,全面构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已取缔涉渔“三无”船舶的困难渔民群体生计问题,推动渔业转型,促进渔民增收。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围绕“互联网+渔业”,积极培育涉渔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