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林牧渔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因小气候方面的现象引发疑问,如稻田与旱地的温度为何不同?为什么高山生产的茶叶品质好?为什么山谷地里的柑橘树和茶树冬季冻害最重?为什么密植的麦田赤霉病最易发生流行?为什么防护林能使农作物减灾保丰收?为什么在塑料棚内冬季也能生产西红柿和黄瓜?等等。
对农林牧渔生产来说,大都是露天作业,受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别是小气候的影响较大。气象专家说,小气候其实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在生产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掌握小气候的特点,科学开发利用小气候资源,不仅能提高小气候对气象灾害的抗御能力,而且还能化害为益,为农林牧渔生产服务。
气候可分大气候和小气候,人们通常所称的气候即大气候,是指某地大范围的气候现象,主要取决于大地形、地理纬度、离海洋远近和大气环流等。而小气候则是近地空气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主要受小地形如丘陵、谷地、坡地、水域和植被状况等影响。生产实践中,小气候可分为:水稻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谷地小气候、畜舍〔禽舍〕小气候、密植麦田小气候、土壤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塑料棚小气候等。
在生产中,当遭受严寒、酷暑、干旱、水涝、大风和冰雹等不利天气时,人们无法改变大气候的影响,但却可以利用小气候来缓解或避免这些大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在改造利用小气候方面,农业生产上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和水域小气候,种植农作物。如选择坐北朝南的马蹄形地形内侧,高度不超过丘陵脊背的斜坡地中上部,种植喜温怕冻作物,可较好减轻农作物冬季低温冻害的发生;选择合适高度种茶种菜,可提高茶叶的品质,增加效益,或调节蔬菜供应淡旺季。
二是科学釆取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耕翻、培土、垄作等耕作措施,合理密植、间作套作、种植方向等栽培措施,灌溉、排水等灌排措施,都可有效改变农田里光、温、湿、风气候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是采用农业工程措施。如建造玻璃或塑料薄膜为顶面的温室、塑料薄膜大棚、温床、阳畦等,可形成有利的温室小气候,为农业生产服务。
四是采用保护地栽培措施。常用的有覆盖、铺草、喷洒化学药剂等,来抑制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湿度;冬季建立风障可防止冷空气,减少寒风,形成有利的保护地小气候。
五是营造农田防护林。在农田、茶桑果园周围营造防护林,可改善水分循环,是有效防止干旱和风沙,调节温度的一项综合性防御措施。
黄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