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磐安有效解决农村治污监管难题

  •   □陈新森
      去年以来,磐安县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精心组织、精简环节、精细施工、精准发力,在完成去年83个村治污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新动工建设的165个村,已完成年度任务的70%以上,其中20个村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农村治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由于农村治污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加上村庄分散及地形复杂,项目实施和质量监管难,部分乡镇村暴露出前期准备不充分、施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磐安县坚持问题出在哪,整改跟到哪,机制建到哪,有效解决工程监管难问题,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全力打造“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围绕质量查问题,问题一个也不放过
      质量是农村治污工程的生命。磐安县坚持以质量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从上级督查、日常检查、群众反映中查找农村治污工程存在的问题,做到查找问题“不留死角”,在新建设施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从上级督查中发现问题。今年以来,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督查组等,对磐安县农村治污工作进行督导,并明确提出四方面问题:项目设计不完整,所有污水治理项目设计图,管网部分只设计主管、支管部分,入户部分没有设计;部分村设计不合理,管道污水井与化粪池出口不对应。工程施工不统一,招标施工单位仅负责实施主管支管部分,接户管网部分由村“两委”另行组织施工,完成总管后没有预留接户管口。应提升村庄未提升,个别2014年度省立项村项目未实施,洗涤水未接户,终端进水管断裂,应提升配建的湿地未建设。存在雨污合流现象,部分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雨水管、污水管均配套到位,但农户洗涤水接入雨水管,导致雨污合流。
      从日常督查中发现问题。今年以来,磐安先后开展“走百村·访千户·保质量”农村治污工程质量大检查等活动,结合日常督查,了解掌握农村治污工程进展,查找出五方面问题:在接户工程方面,部分村注重厕所污水接入率,而忽视厨房和洗涤污水,存在“三水”不全接现象。化粪池改造方面,部分砖砌化粪池建设不规范,外立面没有粉刷,未留清扫口。检查井设置方面,部分村设置间距过密或过疏,并存在雨污井盖混用,内外粉刷粗糙等现象。管网建设方面,部分村接户管径选用不科学,管道坡度控制不严,最小坡度很难保证;管沟开挖宽度、深度不足。终端工程方面,处理池施工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要求规范施工。
      从群众反映中发现问题。农村治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对工程建设情况最清楚。磐安县始终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治污成败的关键标准,设立农村治污公示牌,让群众知情,让农民参与,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县长信箱、民生热线、下访接访、来电来信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累计受理群众反映问题21个。经调查核实,在群众反映问题中,有的村庄接户管管径偏小,未采取防冻防晒措施;新置化粪池出水与支管、检查井衔接不合理;出户清扫井设置随意、杂乱,且清扫井内未设置过滤网;部分村管子埋设颠三倒四;部分处理池选址欠科学。
    围绕问题抓整改,整改一项也不马虎
      找准问题,关键在于整改落实。磐安县认真对照检查,落实整改责任,全面跟踪督办,确保工程质量。截至目前,累计下发整改通知单32份,完成整改96个,完成率达89.7%。
      专题交办,责任到人。根据存在问题,逐项细化分解,到村到户到人,梳理后列出“问题清单”22份,明确整治目标、整改时间等。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专题交办问题清单,通报项目进展和问题整改情况,并书面告知所在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全面落实整改责任。要求涉及乡镇明确责任人员,严密跟进,从严督查,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监理单位以“一对一”和蹲点的方式督促抓好整改,并每天通过微信群上传整改情况,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撤离、整改不到位不进入下道工序、整改不到位不组织初验;村级监督员全程跟踪监督,及时反映整改落实情况,在监督员记录本上全面记录整改日志。
      限定时限,挂牌销号。按照“整改有目标、完成有时限”要求,对照农村治污质量问题清单,举一反三,组织各乡镇开展全面自查,并结合自查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充分利用《磐安新农村简报》《“五水共治”简报》等载体,及时通报完成情况和整改进度,确保整改到位。实行销号动态管理,坚持“谁分工谁负责,谁的责任谁解决”的原则,分类建档编号,建立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三个一”机制,紧盯整改问题不放,整改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问题,要求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时限和措施,直至质量合格。
      跟踪督办,追踪问效。加强督查复核,根据乡镇整改完成情况,每月随机抽取不少于30%的项目,先后8次组织技术指导组、工程质量监督组进行核查,保质保量落实整改。加大考核力度,制订出台《磐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处理考核办法》,每月考核排名一次,排名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强化责任追究,对核查过程中发现虚报、多报或未达到认定标准的,在全县予以通报批评,并在乡镇年度考核中予以扣分;由于监理人员监理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的,扣除相应监理费;施工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整改,或进行虚假整改销号的,记入不良行为或列入黑名单管理,有效促进问题整改落实。
    围绕整改建机制,监管一刻也不放松
      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按照“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和“一次建设、长期使用”的要求,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建立全程化监管机制。推行现场评审制,设计方案出来后,及时组织专家组、乡镇、村主职干部、设计单位“四方”人员到实地走访,通过现场提问、现场解决的方式,有效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使方案更接地气、更契合村情民情。建立质量追溯制,按照相关规定,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图施工,落实建设强制性标准,严禁随意转包分包,确保工程质量,如发生质量问题,实行责任追究。严格项目验收制,做到有质量问题不验收、整改不到位不验收、群众有问题反映不验收,切实提高项目合格率和群众满意度。
      建立全天候监管机制。推行现场考勤制,规定联村干部、监理人员必须每日到场巡查,村级监督员全程跟踪检查,力促监管人员到岗到位。建立日常投诉制,县、乡镇设置投诉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并对外公开,对不符合设计要求、不规范施工、监理公司不作为或其他不合规情形,全天候接受举报和投诉,及时调查核实、落实整改。健全实时监督制,建立农村治污微信群,要求监理单位每天在微信群上传现场监理情况及照片,对工程建设进行实时监管。
      建立全方位监管机制。建立质量曝光制,在当地媒体设立农村治污曝光台,以关键节点和群众投诉项目为重点,定期不定期抽查项目实施情况,及时曝光典型案例,提出问题整改建议,倒逼抓好项目进度和质量。建立专职巡查制,组建由“两代表一委员”和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为主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乡镇设立专职联络员,村设立专职监督员,加强工程建设中管网铺设、截户纳管、开挖修复、终端设施等环节的跟踪监督。建立蹲点监理制,督促监理公司配强配足监理力量,负责做好技术交底、设计变更、材料把关、现场监管、工程初验、资料收集等工作,对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及时提出终止施工合同建议,防止出现“摆设工程”“豆腐渣工程”。
    作者系磐安县副县长
    磐安县新渥镇麻车下岩岗自然村利用“厌氧+湿地”技术模式处理生活污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