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收季节。过去,废弃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往往是一个难题,因为秸秆资源分散、收贮困难、利用价值低等问题,农民往往将秸秆在田里一烧了之。遇到秋冬季节少风的日子,集中、大量的焚烧,经常成为雾霾等大气污染的元凶。
为避免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我省出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近年来,全省农业系统围绕农业治水、治气,按照“两美”农业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要求,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和收贮运体系建设,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萧山、鄞州等10个县(市、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以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渠道,结合各地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在秸秆利用途径上取得新突破:如长兴县推进稻套麦、深耕还田、园地覆盖等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面积达26.15万亩;嘉善县以水稻、大小麦秸秆和果树枝条为原料生产食用菌、水稻育秧基质,菌渣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的循环模式,蘑菇种植面积达2250万平方尺,秸秆基料化利用4.45万吨;桐乡市利用秸秆青贮技术,将茭白秸秆转化为湖羊饲料,一年可消化近1万吨茭叶,逐步建立起生态友好型的茭白产业链。到2014年底,全省已培育54个农林生物质固化、炭化生产企业,形成年利用秸秆44万吨的能力。嘉兴市在嘉兴新嘉爱斯生物质电厂周边的秀洲、南湖两区按乡镇分片划区建立收贮组织,开展秸秆收贮试点工作,为电厂运行提供原料,其它地区也尝试开展捡拾打捆机推广应用,开展农作物秸秆收集、捡拾打捆一体的机械化联合作业。
明确责任,强化考核。省里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列入对各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在具体做法上,各地有探索、有创新,如湖州市采取部门分片包干、建立秸秆禁烧工作保证金等制度,将禁烧责任落实到村、到田头地块、到生产主体。松阳县根据当地茶叶产业特点,在大力禁止茶枝露天焚烧的同时,建立乡镇指导、农户收集、企业利用的茶枝收贮利用体系,推进秸秆在新型建材、再生资源、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在容易发生秸秆露天焚烧的季节,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组织开展重点区域巡查、执法检查。如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组织人员对重点地区主要公路、铁路沿线周边农田开展巡查,杜绝秸秆露天焚烧。各地还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有关法规政策、秸秆利用途径和露天焚烧的危害性,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
据统计,2014年全省秸秆产量1178万吨,利用量1008万吨、利用率85.54%,比2013年提高6个百分点,超过计划3个百分点;全省没有发生由于秸秆焚烧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据省环保厅监测秸秆焚烧火点数显示,2014年全省共监测到焚烧区域1511处,比2013年同期下降50%。截至2015年9月底,全省已产生秸秆量629万吨,已利用量563万吨、利用率89.55%;2015年5月至8月全省共监测到秸秆焚烧区域258处,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24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