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旱粮的“春天”“色彩斑斓”

  □本报记者 蔡希师
  金秋10月,拉开了秋收冬种的大幕。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我省旱粮播种面积预计可达696.84万亩,比2014年增加32.95万亩,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6.1%,占比进一步扩大。10月13日,全省旱粮生产现场推进会在遂昌召开,记者目睹了一幅幅丰收图……
创新模式,提升旱粮效益
“这一片荞麦田,生育期只要 65-70天,平均亩产102公斤。”在遂昌县三仁乡三墩桥村的一片荞麦田前,该乡党委书记章君剑向记者介绍,这片140多亩的荞麦田9月10日播种,到11月15日左右就能收获。中间有15天的花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沿线的农家乐。这批荞麦收获之后,有企业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光荞麦平均亩产值就达到了800多元。在荞麦收割完后,立刻播种油菜,采取“杂交水稻制种-荞麦-油菜”轮作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据悉,这种轮作模式在三仁乡共有840亩。
  近几年,我省各地根据当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和传统特色,探索出了一大批粮经结合、水旱轮作、旱粮套种的新模式。磐安、东阳等地的“浙贝母-春玉米-秋大豆”模式,年亩产商品贝母300公斤、玉米320公斤、大豆180公斤,亩产值2.5万元、纯收入超万元;兰溪、义乌、金东等地的“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既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又确保各季作物高产高效,单季稻亩产500公斤,两季马铃薯产量2750公斤,亩总产值5500元;诸暨的“杂交糯高粱一种两收”栽培模式,种一季收两次,亩产高粱750公斤,亩产值4500元,净收入2000元,在我省各地,诸如此类的高效种植模式还有很多,对于实现“千斤粮万元钱”、实现“政府要粮,农民要钱”双赢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我省旱粮种植效益和农民种植旱粮的积极性。
优新品种,促进农民增收
  品种是决定旱粮品质、产量和销售的关键因素。遂昌县湖山乡的“山稻谷”正是凭借其优良品质,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在湖山乡三归村的信恒家庭农场,记者看到,种植在山顶的“山稻谷”在缺少水源灌溉的情况下,依然长得茁壮挺拔。据现场的专家介绍,该种稻谷的特色就是耐旱、耐瘠,并且没有病虫害,只需使用有机肥。种出的米质极为优良,用来包粽子和酿酒都非常不错,深受市场欢迎。据该乡乡长陈海标介绍,恒信家庭农场在2014年种植山稻谷285亩,平均亩产192公斤,总产5.4万公斤,种子销售收入16万元,山稻米销售收入72万元,扣除成本亩收入超过了2000元。“由于投入小,效益高,今年全乡种植‘山稻谷’面积达到了1300多亩,预计总产24-25万公斤。”按照去年20元/公斤的市价,仅靠种植“山稻谷”就能为全乡带来近500万元的收入。
  无独有偶,丽水市今年共引进甘薯、马铃薯、玉米和粟米等旱粮新品种34个;临安推广迷你小番薯,面积达1.5万余亩,产值8000余万元,是山区农民稳定的增收渠道之一;武义、青田、遂昌等地的山稻种植也是方兴未艾。全省各地都抓住旱粮发展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积极与省内乃至国内各大涉农科研院所合作,强化育种攻关协作,加大特色旱粮品种的开发、改良和推广力度,形成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高产高效优良品种,产量、品质以及商品性等方面有了极大改善,充分显示我省旱粮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应用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式营销,延伸产业链条
  如何打开销路同,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是事关旱粮发展的关键。这两年,各地有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联基地、联大户、联市场,开展旱粮订单生产,帮助农户打开销路,解决“卖难”问题,促进了我省旱粮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诸暨市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有甘薯订单基地2500亩,签约农户356户,深加工产品进入上海、广州、杭州各大超市,还远销香港、意大利;磐安县丰源合作社通过“邮政配送”把小番薯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去年建立基地2000多亩,收购小番薯100多万公斤,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0万元以上;遂昌将旱粮发展与休闲农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渠道有效结合,烤紫薯、薯条、高山大豆、荞麦粉等特色旱粮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齐头并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延伸了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