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萧山区农业局了解到,今年该区认定了16个旱粮生产示范基地,面积2755.3亩,种植品种包括马铃薯、蚕豆、番薯、大豆、玉米、高粱,有效利用山地、园地、低丘缓坡等旱地资源,充分挖掘旱粮生产发展潜力,也有利于农业节水,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16个旱粮生产示范基地之一的瓜沥水良夏玉米示范基地,旱粮种植面积有近500亩,种植有马铃薯、大豆、玉米等。“主要通过马铃薯-早稻-大豆等轮作方式进行种植。”基地负责人钟水良表示,目前,基地种植的马铃薯大部分通过市场销售,而大豆主要送入加工厂进行深加工。
戴村镇郁家山下旱粮示范基地则主要利用冬闲水田进行旱粮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亩。不仅让冬闲田“绿”起来了,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萧山区进一步优化旱粮生产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广泛应用,旱粮生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化经营也加快推进。
据了解,近年来萧山区开展鲜食玉米带状间作鲜食大豆的试验示范并获成功,在基本不影响鲜食玉米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可增收40%左右的鲜食大豆,在1亩土地上实现了1.4亩左右的产出,对扩大旱粮实种面积、提高粮田种植效益具有积极作用。试验示范的“蔬菜-早稻-秋大豆(秋玉米)”种植模式具有粮经兼顾、生态高效等特点,全区应用面积已近万亩。自主选育的鲜食秋大豆专用品种“萧农秋艳”及配套延后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2015年全区应用面积在3.5万多亩,同时带动了全省鲜食秋大豆生产的发展。 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