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创建示范省 迈入先行区

——我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三五”展望

  □本报记者 姚力丹
“十二五”以来,我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围绕“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正在从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美丽产业转变。
  五年来,各级财政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创建中,累计投入资金65.67亿元。目前,全省已建成示范县22个、示范区104个、示范企业101个。全省农业已基本构筑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体系。通过探索创新清洁化生产和节能减排等,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全省22个生猪生产重点县已全面推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全省化肥、农药连续五年减量,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得到广泛推广。这些,都为“十三五”向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斐然,但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风险依然突出,深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立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长效机制任重道远。
  据省农业厅有关部门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建设“两美”浙江的决策部署,根据绿色农业强省建设和生态立农总体要求,以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着力推进产业布局生态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和制度体系常态化,力争到2020年,把浙江打造成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示范省。
  围绕这一目标,着力构建六大体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把包括淳安等26县在内的41个整建制推进县(市、区)打造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构建控源治污体系,以污染治理和源头控制为重点,加强法律规范和政策限制,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试点省“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全面构建三级循环体系;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发挥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专家组作用,与科研教学单位紧密协作,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列入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集成攻关一批农业节水、节地、节能、节地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构建政策机制体系,以完善制度体系为保障和落脚点,着力形成法律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把试点省建设作为“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等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