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森
磐安是纯山区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高达80.1%。近年来,磐安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林间资源,发挥林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带动力大的特点,把林业融入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协调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特产品、森林文化,走出了一条长短结合、立体开发之路,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山区林农增产增收,“林业+”正成为磐安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模式。
一是“林业+果业”模式。磐安县坚持将发展果业与改善生态相结合,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思路,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项目资金上优先支持,实施“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林地股份制改革,促进低丘缓坡、园地、山地等规模流转,加快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县已流转林地14万亩,建成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林业精品园区4个,林业专业合作社50多家,发展经济果林13.9万亩,其中香榧5.6万亩、油茶4.2万亩、板栗1.5万亩,柿子、桃、杨梅、猕猴桃等经济林2.6万亩,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维新乡利用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等优势,采取干部带动型、技术带动型、回乡创业带动型等模式,种植东魁杨梅1600亩,年产量80吨,亩收入2万余元,户均增收1050余元,实现了“山绿、果丰、民富”。
二是“林业+药材”模式。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素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当地药农针对土地资源紧缺实际,利用林地资源丰富和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森林荫蔽条件,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主要以铁皮石斛、桔梗、白术、灵芝、天麻、三叶青等为主,这些药材药用成分含量高、商品性状好、经济效益高。通过种植药材不仅解决了无地种药的问题,而且改善了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其中林药间作3万多亩,产量1万吨,产值5.18亿元。泰丰生物科技公司在海拔900米的黄檀林场投资150万元,以大盆栽培方式与阔叶林、针叶林间作方式栽培150亩三叶青,亩产量50-70公斤,亩产值达10多万元。
三是“林业+食用菌”模式。
磐安有30多年的食用菌种植历史,为扩大食用菌产业空间,磐安县加强野生菌类资源保护和原生菌人工培育,利用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和林下湿度大、氧气足、光照少的特点,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加大先进适用机械补助力度,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培育平菇、香菇、木耳、灵芝、羊肚菌等食用菌,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创新栽培模式,大力发展林菌经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有种植户3200余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人均收入1.6万元。冷水镇菇乡食用菌合作社,利用70亩桑园套种黑木耳,每亩种植5000袋,亩产干木耳300公斤,亩产值2.4万元,种菇不误种桑养蚕,两项收入达2.8万元。
四是“林业+畜牧”模式。
磐安地处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江源头”,是重要的江河源头保护区。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思路,磐安县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划分及范围,利用林下空间和特色畜禽品种,引导农户发展以土鸡、七彩山鸡、孔雀、山羊等为主的林畜经济;利用宜养区域内的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积极推广“家禽-园地”、“山羊-林地”种养模式,推动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百步香”专业合作社,利用双峰林场山坡地、林地、竹林等资源,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 10多户养鸡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通过林下放养、鸡粪还林等,实现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既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是“林业+电商”模式。互联网时代,林产业、林产品只有搭上电商快车,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磐安县抢抓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契机,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网络环境,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村级服务网点,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商务模式结合起来,推动林特产品进入电商平台销售,提高电子商务渗透率。目前,全县共有阿里巴巴诚信通1000余家,涉网企业约2300家,实现网络零售总额7.2亿元。浙江蜂儿农产品有限公司与新华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自2014年10月联合开通新华大宗香榧现货挂牌交易系统以来,已交易香榧22630万手,成交额799.7亿元,实现香榧交收22吨,有效拓展了销售渠道。
六是“林业+景区”模式。山水磐安,森林景观资源丰富、人文古迹荟萃,是休闲养生好地方。磐安县围绕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定位,以省级森林休闲养生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对交通沿线、旅游干道两侧及景区周边地块进行美化绿化,开发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科考等森林旅游产品,培育杜鹃谷、银杏公园、樱花长廊等特色景观林,修建森林绿道、森林古道,举办森林旅游节、杜鹃花节等农事节会,引导林农以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开发以林果游、林茶游、林花游为主题的森林景观,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玩雪”的森林特色旅游。全县已建成百杖潭、十八涡、舞龙峡、灵江源等10多个森林景区,青梅尖森林休闲区、东川千年香榧古树群、云山千亩银杏林等十大森林休闲观光地。高二乡通过森林抚育、林相改造、补植造林等综合措施,培育了万亩“杜鹃花海”,建成了七仙湖湿地公园,昔日穷山头如今成为磐安森林旅游的“金名片”。
七是“林业+养老”模式。
磐安有林区135万亩,连绵的绿色森林昼夜不停地释放着负氧离子,最适宜养生养老。磐安县主动契合老龄化时代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森林养老项目,全县已建立养老机构13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8家。不仅当地老年人在家颐养天年,周边县市和上海、杭州等地退休老人也喜欢这养生福地。磐安县投资1000万元的东岩山庄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环境优、服务好,吸引了众多“候鸟式”养老的城里人,年收入50余万元。
八是“林业+农家乐”模式。
磐安县363个村藏在大山间、隐在森林里,“小桥、流水、人家”,古朴自然,民风淳朴,在这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找得到童年的记忆、失落的乡愁。磐安县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农家乐,制订金华市首个《农家乐等级划分要求》地方标准,以玉山台地农家乐集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家乐转型发展、组团发展、集聚发展,先后培育以林为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村(点)56个、森林人家370余家,年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4000余万元,实现林农家门口增收致富。尖山镇管头村(乌石村)素有“空中乡村”的美誉,利用当地森林生态、乌石文化等优势,综合利用林下种养基地,配套开发农家餐饮、农事参与、农耕体验等项目,全村三分之一人口从事农家乐经营,全年接待上海、江苏等地游客30万人次。
九是“林业+乡村”模式。
磐安县作为省重点林区县,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实施“美化磐安”行动,实现造林向造景、砍树向看树、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变出了乡村绿富美,走出了一条“不离乡也能就业,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之路。全县已创建全国生态乡镇19个,省市森林村庄70个,230多个村的2.5万农户享受公益林的“生态红包”,户均增收2400元。过去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度假胜地。尖山镇廷潭岗村以南方红豆杉和台地田园风光为主题,投资200万元建成森林村庄,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与居住,年均收入150余万元。
十是“林业+文化”模式。林业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途径。磐安县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充分发挥“山为骨架、水为肌肤、森林为根、文化为魂”的文化特色,挖掘森林、民俗、花、茶、药等文化内涵,建设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茶文化博物馆、中药材博览馆,引进发展影视、书画等文创产业,全力推进“江南药镇”、“茶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不断丰富森林文化,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县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各1处,博物馆3处,影视拍摄基地10处,省级书画摄影创作基地12处,生态教育基地5处。其中,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森林氧吧”。磐安“空气罐头”成为新的森林旅游特产,远销国外。
作者系磐安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