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竹园盖一盖 收入大不同

全省150多个村推广毛竹覆盖技术,投入产出比达1∶3

  □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张骏 冯博杰
  本报讯 每年春节,对一些种植竹笋的农民来说是最开心的,这段时间,采用毛竹覆盖技术培育的竹笋,由于长得细嫩、口味鲜美,不仅特别好卖,而且价格也高,效益成倍增加。
  嵊州市崇仁镇高湖头村竹笋种植示范户丁善庆的3亩竹林采用了砻糠覆盖技术。今年1月15日,第一株春笋破土而出。春节前,他培育的春笋曾卖到每公斤160元。
  砻糠覆盖盖出了好收成。“砻糠覆盖前,一亩竹园一年收入才四五千元,覆盖砻糠后,年产值提高了好几倍。”丁善庆说,春笋讲究一个早字,上市越早价格卖得越高。在他的带动下,目前,高湖头村不少村民也给自家的竹园覆盖了砻糠,采用覆盖技术的竹林达30多亩。
  同样尝到毛竹覆盖技术甜头的还有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示范户余正中。余正中在10亩毛竹覆盖示范基地内按照技术要求施栏肥,覆盖竹叶、稻草、谷壳等。毛竹覆盖技术不仅能使春笋提前出笋,而且还提高了冬笋的产量,达到“冬笋多发”的效果。经过覆盖的基地,冬笋亩产量达500公斤,按平均售价每公斤20元计算,冬笋的亩产值达到1万元。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我省实施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所谓“双百万”,是指在全省选100个村实施毛竹覆盖培育技术,每个村形成100亩示范面积,每亩年产值力争在1万元以上。据省林技推广总站相关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全省采用毛竹覆盖培育技术的县(市、区)达到39个,涉及150多个村、500余示范户。其中“春笋早出”示范户平均亩产春笋882公斤,平均亩产值达1.16万元。与未采用覆盖技术的竹林相比,出笋时间从原来的春季提早到冬季,从覆盖到出笋平均时间为57天。随着应市时间提前,春笋的销售价格也大大提高,投入产出比达1∶3。“冬笋多发”示范户培育的竹笋平均亩产达到417公斤,平均亩产值7200元,与没有采用覆盖培育技术的竹园相比,亩产提高200-300公斤,每亩增收3000-5000元。
  目前,省林业厅已将毛竹覆盖技术列入“一亩山万元钱”的十大林业技术创新模式(本报在2015年10月10日曾作过详细报道),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重点县(市、区)建立示范基地1800亩,辐射推广3000亩。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说,在当前竹材价格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引导农民选择地势较平坦、立地条件较好、水源便利的竹林应用覆盖培育技术,既能保护竹材资源,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是眼下竹农增加收入的理想选择。省林业厅计划把推广毛竹覆盖培育技术作为“十三五”竹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